由于調研工作扎實,輸出的學生技術過硬,動手能力強,企業滿意,愿意交心,所以工學院與許多有本校畢業生的單位成了朋友,對他們每年的需求情況也非常熟悉,推介畢業生就容易得多。同時,調研的過程中還掌握了不少學科的前瞻性,為專業的設置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目前,“就業興、招生興,招生興、學院興”的理念在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已經深入人心,依靠全院上下,共建形式多樣、渠道多元、全員參與的就業推薦機制也已形成,畢業生的就業率穩居甘肅兄弟院校前列。
扶貧助困 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用愛心打動人”是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取得招生、就業兩旺的制勝法寶。
“教育本身就是具有社會責任的行業,學院有社會責任感,才能打動學生,打動企業,學生才愿意進來,企業更容易接受。”曹愛明院長說,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西部地區,家庭經濟困難者比較多。為了讓他們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學院依托國家獎學、助學金政策,加大資助力度,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激勵他們勤奮學習、努力進取,為他們走向就業、創業道路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證。經過努力,2007年,國家一次性對工學院投入國家獎學金13.6萬元/年;2008年秋季,投入甘肅省國家勵志獎學金36萬元/半年;甘肅省國家助學金223.752萬元/半年,全學年投入金額總計達到533.104萬元。同時學院挖掘內在潛力,投入一定比例資金,設立學院獎學金20萬元/年,校內生活補助70萬元/年。并積極爭取省內外企事業單位和用人部門幫困助學,先后有十幾家單位出資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其中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屬十一家公司資助150名學生75萬元(三年資助總額);深甘助學基金2.2萬元/年;天水華龍公司在學院設立“華龍獎學金”1萬元/年……
一系列幫困助學的措施讓該院在校貧困生的壓力得到了緩解,為學習增添了動力,真正圓了大學夢。
不僅如此,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方面也走在了同行的前面。2008年,學院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調整當年在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工程測量、采礦等專業的訂單式培養計劃,為隴南、天水災區及環縣靜寧縣等貧困地區考生與核工業甘肅礦業局簽訂了84名2008級新生訂單式培養計劃協議。
訂單式培養協議承諾,對委托培養的84名隴南(34名)、天水(10名)災區及環縣(20名)、靜寧縣(20名)2008年考入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核工業甘肅礦業局、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資助三年,用人單位三年每人資助共計5000元,總資助額42萬元;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給這些學生免除全部學費4500元/學年,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和困難補助,共計45900元。兩單位共同資助這些學生總計90余萬元。核工業甘肅礦業局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場所(車間)和頂崗實習崗位;三年后正式接收這些學生在其單位工作。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義舉,不僅讓災區學子感受到了溫暖,讓用人單位看到了厚德,也讓全社會看到了責任感。
花已香。現在的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已發展成為占地398畝,校舍面積127333萬平方米,在校學生8300人,教職工542人(含外聘教師),58個專業及方向,54個實驗室,多媒體報告廳、校園網、電子閱覽室、數學建模實驗場、語音室、電教編輯室、閉路電視教學系統等一應俱全的綜合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
風正勁。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正以獨特的辦學風格和辦學特色,朝著“行業著名、地方聞名”、“萬人規模、本科層次”的目標,奮勇前進。攝影 趙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