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軍隊總政圍繞"影響軍隊自主創新能力的人因分析",對我軍兩院院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有關智商因素列出了9項,院士們將"想象力"排在了諸要素之首。// -
蔡言厚曾是中南大學教授,退休后任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學術負責人。作為國內最權威的大學評價咨詢專家之一,他帶領課題組于2009年發表了最新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給高考狀元的崇拜者們狠狠地潑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高考狀元,幾乎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績遠遠低于社會預期。人們無不疑問:高考狀元為何沒成頂尖人才?
教育癌癥的警示
"用培訓的眼光看教育,用實用的眼光看培訓,用發展的眼光看成才"。我到北京走訪過中央黨校、中科院、中央教科所等眾多部門,到北京、深圳等數十家培訓機構拜訪或學習,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產生了刻骨銘心的體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每一個從事培訓或教育的人都應該反復品味大科學家費曼對巴西教育的批評。因為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一面鏡子。
費曼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學院度過的,有40年之久。他最不理解的是,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過了解而學習,只是靠死記硬背,把樂趣變成了刑罰。費曼的困惑來自于他的巴西之行。
在巴西里約大學,費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授課內容是電磁學方面的高級課程。在那里,他發現了兩個奇怪的現象:
一是學生們從不提問。有個學生告訴他原委:如果我提問,課后大家都會跑來怪我,為什么要浪費大家的時間?我們的目的是學東西,你卻要打斷他去提問。
二是面對同一個問題,有時學生馬上答得出,有時卻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漸漸地費曼發現,巴西的學生上課時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講的每個字記下來,當教授重復那句話時,他們逐字檢查,確保沒有寫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