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之爭:取消招生辦?
記者 沈念祖 久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高考改革方案失約太久了!”對于一直關注高考改革動向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來說,等待太過漫長。為了推動官方高考改革方案出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已經于今年推出了第三個版本的民間高考改革方案。
2011年之后,教育部每年都放出聲音表示高考方案“年內出臺”,但屢次爽約。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目前正在加緊論證,已經有了初步意見,“但我們還在考證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風險性。將力爭在今年7月底之前出臺。”
8月已經進入尾聲,方案再次爽約。在幾位受訪專家看來,高考改革遲遲未出的核心原因在于多方利益博弈,具體到地方就是地方招生辦的權力可能被架空,既得利益無法保障。高考改革要動真格必須從招生制度入手,而改革招生制度則相當于革了地方招生辦的命。
然而,直接參與高考方案制定的專家則表示,在方案制定過程中盡可能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既包括地方招生辦也包括了專家學者。但從征求意見的情況來看,招生辦的意見和專家意見出入特別大。但正式方案不可能顧及所有觀點,想要直接一步到位不是很現實。同時,他也承認在改革過程中有既得利益團體的存在,在其看來,推進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也有專家對此輪改革表示不樂觀。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果招生方式不改,特別是總分錄取模式不改,高考的“劣根性”就永遠不能消除。在其看來,將考試招生的主體由政府還給學生和大中學校,將評價的自主權賦予獨立第三方專業組織,應作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首選目標。如果偏離這個中心目標,或不在這方面下功夫,這場改革最終會成為一場無效的折騰。
民間方案催生“正版”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總體上看,我國考試招生制度符合國情,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此前則表示,高考改革將是整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起草工作的專家組成員、教育體制改革專題組組長、沈陽師范大學教授孫綿濤在8月19日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教育部高考改革總體方案預計年底將正式出臺。
事實上,高考改革方向早在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以及去年底公布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都有提及,主要是“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學校依法自主招生”。但在如何落實這些目標上,卻給高考改革方案制定者出了難題:步子太小,肯定不行;步子太大,又會遭遇現實利益格局的強大阻力。
盡管中央的高考改革方案遲遲未出臺,但從地方到民間高考改革方案已率先出臺。
2013年10月,北京市率先發布了中高考改革的征求意見稿,尤以英語分值下降30分最引人注目。當時北京宣布將在2014年上半年發布正式方案,但至今沒有下文。今年1月起,已有十多個省份都在會上表示,他們的地方改革方案已經完成,將在2014年發布,從2017年開始實施。不過,有一個前提,他們要等教育部的總體方案出臺之后才能發布。
民間高考改革方案的步子則邁得更大。7月7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布《以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議》,這是該研究院繼2007年、2009年之后針對高考改革發布的“第三版”民間方案。與前兩版相比,此次發布的方案將關注點集中在如何實現“招考分離”上,提出以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為突破點,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學生雙向多選的招生錄取制度。
一份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領銜的建議也于7月20日公開發出,認為高考改革的唯一出路是招生主體由政府變為學校。
一位參與高考改革方案制定的專家透露,國家基本已經有了一個方案,但是具體何時公開自己尚不清楚。他希望最好能在9月份以前出,這樣按照“高考改革方案提前三年公布”原則,最早才可能在2017年開始實施。
按照程序,教育部定稿后,要經過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再對外發布。
據《南方周末》報道,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討論高考改革方案,但何時通過仍無明確的時間表。
上述參與高考改革方案制定的專家指出,在高考和調研制定方案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不同意見。只能是尋求大多數人都認可的方案。
此外,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改革方案還建議恢復全國統一命題。目前來看,難度很大。
取消地招辦?
高考方案延緩出臺的分歧,體現在命題、考試、招生錄取各個環節。在受訪專家看來,檢驗改革力度,最直接的標尺是:改革主要是從科目調整入手,還是從招生方式入手?
“高考改革的重點應該從招生制度改革入手。”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說,只要從落實高校自主招生權力和責任的角度考慮問題,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現有的招生錄取制度,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招生辦的手中,由招生辦根據學生填報的志愿向高校投檔,學校無法選擇學生,學生也無法選擇高校。
兩份“民間方案”,不約而同都將重點指向高校的自主招生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方案的重點就是招生錄取制度改革。該方案的主要撰寫人熊丙奇認為,高考制度的核心問題是招生錄取制度,如果分類考試僅僅是對考生進行高職技能性考試和本科學術性考試的簡單分類,在錄取階段還是按照分數從高到低排序集中錄取,那么就不可能改變“唯分數”的現狀。
在儲朝暉的方案中提出高考改革的唯一出路是招生主體由政府變為學校。他認為,中國現有高考招生體制的根本性問題在于,行政權力僭越了專業職能,考試和招生完全由政府主導和實施,以非專業的方式統攬包辦,導致高考招生過程既不專業,也難實現實質公平。政府多重角色集于一身,牢牢把控了高考招生的內容、標準、選擇權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專業力量在有限范圍內輔助,專業性不強,只能依據單一的分數對個性和能力差異巨大的學生進行非專業的判定,導致不同地區間公平矛盾日益突出;招生以計劃體制為基礎,較少顧及學校和學生的需求,也不考慮區域人口和入學比率的變化。
他們敢于對招生主體大刀闊斧地改革依據是,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發布,提出了要探索“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在他們看來這就意味著政府要將辦學自主權交給學校,政府招生辦要退出錄取環節。
不過,此項改革涉及利益之廣讓他們也自問,“真的這么改了招生辦今后管什么?乃至招生辦今后存廢都是問題。”
2013年儲朝暉受某市招生辦之邀前往講課,力推自主招生,課畢被質問:“按你這么講,我們招生辦就該撤銷了。”
事實上,儲朝暉也曾經專門撰文,建議“取消地招辦”。他認為,現行招生體制在其中設置了一位“超強媒婆”—地方招生辦公室(地招辦),它是計劃體制和政府包辦教育的產物,其權力來源于各級地方政府,因而它既沒有必要向考生負責,也沒有必要向高校負責,造成在這種招生體制下責、權、利分離。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在于改變地方招辦的功能,使它僅僅作為信息傳輸機構;或干脆取消地方招生辦公室。
同時,他認為高校應組織由直接從事教學的教師和專家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參考考生全國統考的成績,讓考生與學校之間直接交流,增進了解(如面試),雙向選擇。尤其是高校對考生的志向和潛能要有所了解,而不僅僅是統一考試分數,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因材施教,依據個性化的設計實施教育教學。
按照民間高考方案,各級招辦等行政機構就要退出高校招生環節,成為獨立的監督和服務部門。上述參與高考改革方案的專家認為,若真如此,改革等于先革教育行政部門的命,從我們征求意見的情況來看,招生辦的意見和專家意見出入特別大。
據儲朝暉了解,目前招生辦關注的是自己這個機構還能不能存在。而在他看來,招生辦的存在也是高考改革的阻力之一。儲朝暉認為,這項改革沒有什么折中的辦法。一定要明確招生的主體是考生和高校,政府不能包攬招生和考試。把政府包辦的招生變成學校與學生雙向互動自主選擇是改革的關鍵。
擴大學生選擇權
事實上,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今后,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部分將更為重要。”孫綿濤透露,今后高校也將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化錄取機制。而招生錄取制度是高考改革的重點,將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學生雙向多選的招生錄取制度。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顧也力認為,要實現多元錄取,真正讓高校有自主錄取權,才能解決根本問題。“現在高校招生還沒有完全的自主招生權,還是靠分數線劃下來,只有985、211高校可以提前進行百分之幾的自主招生。”他呼吁,應該盡快讓高校能夠自主考試自主錄取,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不過,在儲朝暉看來,如果僅僅是擴大了學校的自主權,但卻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這樣的放權,只是把權力從政府部門的口袋轉移到學校的口袋,受教育者的權利并沒有增加。這樣的高校自主招生,一方面由于缺乏外部監督尤其是來自受教育者的監督,可能制造招生腐敗;另一方面,高校自主權擴大,可校際競爭卻沒有增加,各自為政地自主招生,反而加重學生的負擔和焦慮。
他認為,高考改革的核心價值,在于切實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選擇考試、選擇教育、選擇大學,基于擴大學生選擇權的高考改革,建立學生和學校的平等關系,實現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基于擴大學生選擇權的高考改革方案,著眼點不是考試科目改革,也不是給大學多大比例的招生自主權,而是讓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選擇大學,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自由申請入學制度。
更重要的是,學校被學生選擇,而不僅僅是學生被學校選拔,這將完全改變教育生態,學校間的錄取批次、等級自然消失,辦學者必須對受教育者負責,否則就可能從一流淪為二流,甚至因沒有學生選擇而被淘汰。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按照教育部的計劃,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出臺后,不會立即全面推開,一些經濟發達、教育改革已有一定基礎的地區都有望列為試點省份。上述參與高考改革方案制定的專家介紹,按照目前的定稿,上海、江蘇將成為高考考試招生改革的試點地區,其他地區的改革進程將視試點情況而定。孫綿濤透露,遼寧省教育基礎好,預測可能會成為國家高考改革試點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