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紙辦公提了二十年也未能實現
●數字紙兼容了傳統紙張的全部特性
●軟件是數學與實際結合的好載體
●高溫使新浪網電子郵件多次中斷
主持人語
今年以來,各地能源、資源頻頻告急,一些城市拉閘限電,人們切身體會到節約的重要性。信息化在資源和能源的節約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通過信息化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本刊日前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同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新,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余斌,北京書生公司董事長王東臨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
范新 余斌 王東臨
數字紙與傳統紙
主持人:節約應該從我們身邊的每件事做起。每天看著打印機里吐出那么多白花花的紙,我感覺很心疼。以前,人們認為,辦公室里用上電腦后,實施辦公自動化,就可以“無紙辦公”了。后來發現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打印紙消耗得反而越來越多。
余斌:紙張的消耗增大,或許是因為以前不用電腦,很多天才能寫出一篇文章。現在用上了電腦,一天就可以寫出一篇文章。實際上,每篇文章消耗的紙張還是一樣的。
王東臨:無紙化潮流已經走過20多年,但是紙張的使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紙張的濫用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有人作過測算,三分之一左右的工業廢水來自造紙廠。所以我們現在發明了一項數字紙張技術,用來取代傳統的紙張。
主持人:有的單位為了節省紙張,一張打印紙兩面用。
王東臨:一張紙兩面用,解決的僅僅是量的問題;而采用數字紙張,才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主持人:使用數字紙張,也得消耗電能,比較起來孰優孰劣?
王東臨:電腦、通信消耗的電能是微不足道的。一萬本書,一間房子擱不下,但一萬本電子書,一個硬盤就能裝得下。倉庫、運輸等等費用都節省了。如果數字紙張的技術普及開來,可以少砍多少樹?
主持人:怪不得聽說有一次聚會,國家林業局的同志非要向你敬酒,看來數字紙張技術的確為保護森林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為什么“無紙化”概念提出多年,卻并沒有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廣泛普及呢?
王東臨:有的人的研究方向走偏了,他們沒有考慮到人們對紙張的使用習慣。幾千年來,人們已經習慣用紙張作為信息載體,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的運作也都是基于此建立,這就注定信息化過程中一定是數字形態與紙張形態雙軌并行。如果數字形態與紙張形態沒有很好結合,“無紙化”就很難行得通。所以我們花費十年時間研究數字紙張技術,使數字紙張可以兼容全部紙張特性,不論看上去還是用起來都跟紙張一樣,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也使得一步一步完成信息化改造成為可能。潘石屹到我這里來,看了數字紙張后感慨地說:“用了數字紙張,以后北京可以不堵車了。”我看,快遞服務也可以省掉了。
信息化與“最優化”
主持人:看來,信息化對于節約資源和能源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東臨:相比較而言,花在信息化上的通信線路敷設上的資源,遠遠小于制造產品、移動產品所需要的資源。
主持人:信息化與節約型社會的形成如何結合起來?
余斌:比如飛機駕駛的模擬,駕駛員在上天之前先在模擬駕駛儀上試飛,可以節省大量的消耗,還可以避免機毀人亡的事故。在電子政務中同樣可以結合起來。國家審計署曾動用2萬人審查銀行的賬目。“金審”工程投入運行后,只花了1%的人力,就發現了38倍的問題。如果現在還是派2萬人去查賬,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消耗。前幾年每年都要搞財稅大檢查,現在不用搞了,在計算機上就可以了。據我所知,“金審”、“金稅”中就應用了一些數學方法。
王東臨:其實,電子政務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整合信息資源方面的作用,本身就是對資源和能源的節約。
主持人:中學時候,就聽老師講,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冠。沒想到數學方法還能夠用到生產管理和社會智力方面。
余斌:華羅庚先生的“最優化”與節約型社會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優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研究在有限的資源限制和其他的約束下,對工作或活動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以使成本最低,代價最低。
主持人:這與信息化有什么聯系?
余斌:數學方法如何才能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軟件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最優化”的思想應該用軟件表達出來。現在沒有人做這些事。我知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有一位年輕教師在編制“最優化”的軟件,但是很難,沒有資金支持,一個人孤軍奮戰,很難與國外的大型數學軟件競爭。
主持人:華老在世的時候數學方法能夠與實踐緊密結合,為什么現在反而不能?
余斌:很多國內企業追求短平快,數學家到了企業不受重視,只好回到“象牙塔”。有的部門領導的觀念也存在偏差,他們動不動就問,你的方法國外用過沒有?如果沒有,那我們為什么要用?可是,國外,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它們的發展模式是高能耗的,我們怎么能向他們學習?
主持人:不少人以為數學就是寫一寫、算一算,看來這是對數學的誤解。
余斌:在節約型社會的社科研究中兩方面可以用到數學:一個方面是數值計算,另一個方面是用數學理念思考問題。我們在定量分析中采用的正交實驗法,與華老的“最優化”方法類似。
生活溫度與生產溫度
主持人:前些天,新浪網的電子郵件服務多次中斷,據北京網通公司和新浪網介紹,故障原因是機房溫度過高,導致新浪網放在機房內的服務器工作不正常。現在有關部門對室內空調的溫度要求在26℃以上,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機房溫度過高?
范新:空調的作用分為兩類,一類是滿足生活舒適性的需求,一類是滿足生產工藝性的需求。26℃是針對舒適性需求而言的。機房溫度控制屬于后者。近年來,通信和互聯網迅速普及,大量服務器、通信基站和程控交換機投入應用。這些電子設備對環境溫度要求較高。電子元器件是用材質中電流、電壓等的變化,模擬出數字的“0”或“1”。當溫度過高時,會改變材質的電子特性。因此,這類電子設備需要恒溫恒濕的環境,溫度變化的范圍不能過大。
主持人:類似的情況今年已有好幾起,混淆了生活與生產的要求,很不應該。需要恒溫恒濕環境的領域還有哪些?
范新:有卷煙、紡織、半導體芯片制造、GMP制藥等,這些領域對空調的需求是剛性的,不能隨便改變。
主持人:正常的辦公環境溫度多高為適宜?溫度過高對電腦的運行有損害嗎?
范新:舒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學習的時候,課本上寫著,人體的舒適溫度是28℃。現在,大家普遍認可的舒適溫度是26℃。我記得一位老師講過,什么是舒適的溫度?當你沒有感到不舒適的時候,就是舒適。對于電腦設備,過高的溫度會影響其運行,甚至影響其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