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飛機舷梯,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想不到11月的北京會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張拎起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觸摸到的搜狐事業。這一年是1995年。
門戶模式
盡管想來不大可能,但張朝陽堅持認為,他回國創業的第一天,即1995年11月1日,北京是下著雪的。 也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張朝陽的回憶如此寒冷。
1996年初春的一天,在北京的一家小飯館里,張朝陽拜會了中國互聯網泰斗、瀛海威總裁張樹新。這次會面讓張朝陽對當時互聯網企業的狀況感到失望——艱難的收費模式、與電信緊張的關系。從這一天開始,張朝陽開始思索中國互聯網新的模式。
此后大約一年的時間里,蜷縮在被子里的張朝陽創立并完善了中國互聯網門戶模式,這種模式有別于美國在線和瀛海威,它完全放棄了立時收費,其核心精神是:開放平臺、分類搜索、內容共享、分類導航。1997年年中,張朝陽完成了自己的商業計劃書,并把它交到風險投資商的手里。然而張朝陽并沒有拿到那筆融資,拿到融資的是利方在線(新浪前身)的王志東。讓張朝陽吃驚的是,王志東的商業計劃書里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這讓他幾乎認定王志東看過自己的計劃書,并在此后的歲月里一直耿耿于懷。
1998年5月9日,搜狐網面世當日,首頁上赫然掛著一則牛欄山的廣告,這則廣告掛了半年。張朝陽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筆收入——9000美元。人們無法理解這家生產二鍋頭酒的廠商為何第一個選擇在網絡上做廣告,但張朝陽確信這則廣告刺激了更多的留學人員回國投身互聯網事業。
2005年11月1日,北京依然是攝氏24度。在談到風頭正勁的搜索模式正在有力挑戰門戶模式時,張朝陽搖了搖手指說:“未來的戰場是建立在今天的用戶規模上的,中國互聯網又回歸到眼球時代。”但他承認搜索模式正在改變人們的上網習慣,并已經給門戶模式造成壓力,“所以我們也在做順勢調整,比如搜狗。”
而對于未來門戶網站的盈利模式,張朝陽認為應該是:流媒體技術支持下的網絡廣告、搜索排名以及普遍收費業務。
矩陣搜狐
搜狐曾先后動用巨資收購了社區門戶ChinaRen、房地產網站焦點和游戲網站17173.com,隨后張朝陽宣布完成了搜狐的矩陣布局:搜狐、ChinaRen、焦點、17173四網站將互為支持、共同推進。
但兩年后的今天,有批評認為:搜狐的矩陣布局在戰略上沒有問題,但由于執行問題,四家網站至今看不出協同效應。對此張朝陽解釋說,由于對三家兼并的不僅僅是業務,而是整個企業,因此整合起來確實要花費些時間。但他保證,至多一年,矩陣搜狐就可以在理想狀態發揮其威力。
對于搜狐公司的最終定位,張認為應該是“技術驅動性的媒體平臺”。
張朝陽認為搜狐的企業文化是自然形成的,受自己早期創業時的行事方法影響很深。在談到用人原則時,張朝陽認為自己擇人的第一要義是聰明,還要誠實、善良,有合作精神。張不喜歡性格極端的下屬。
對于搜狐企業今天的成功,張朝陽認為關鍵是自己“本土化”戰略的成功。“本土化”戰略是指2000年三大門戶上市之后,國外投資方要求中國互聯網企業起用國際化的管理人才。新浪、網易先后按此要求對自己的管理團隊進行了調整,而只有搜狐拒絕“空降”高管。當時張朝陽的理論是國外的“船長”躲不過中國市場上的“冰山”。為此張朝陽與董事會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董事會指派的管理人才始終無法在搜狐的管理層立住腳。“本土化”戰略使張朝陽在歷次風浪中能夠牢牢掌控搜狐,避免了王志東被清除的命運。
明星總裁
2005年8月5日晚,百度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日股票沖破150美元,百度和中國互聯網再度沉浸在瘋狂的喜悅當中。這一天,張朝陽也在“瘋狂”地回購搜狐股票。
在被問及那一日的感觸時,張朝陽老實地回答:看到聚光燈落在別人身上時,自己確實有些失落,但失落感絕對沒有人們說的那樣大。“我的理想就是顛覆對功名的追求。”用張朝陽自己的話說,自己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就是學會了“從容”。
在千里之外的老家西安,張朝陽的畫像被高高懸掛在西安中學的走廊里。似乎一直以來,張朝陽一直在走著一條“明星”似的發展路線:在團團美女的簇擁下,出現在舞臺上、火車上、喜馬拉雅山上……
“我不想這樣,我是技術出身,我一直想潛下心來搞技術。但我沒辦法,我的產品需要我去打開市場。”事實上張朝陽根本沒有時間潛心技術,無論是彩信還是“搜狗”都需要他本人站在“走秀臺”的最前端。
“我更想花時間在音樂和哲學上,我覺得自己在音樂上有天賦。”張朝陽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不想那么累,那么勾心斗角。這些會影響我實現活到150歲的理想。活到80歲是可恥的,在工作崗位上猝死就更可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