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武都的天空依舊蔚藍,淳樸的武都人民依舊在這片深情而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著。人們不知道,災難已悄然來臨。14時28分,震驚世界的MS8.0級汶川大地震波及武都全境,震感強烈,12萬市民在恐慌中跑出家門,涌上街頭,36個鄉鎮684個村村村受災,116人失去生命,1393人受傷,馬街姜家山、桔柑鄉賀家坪、安化鎮郭坪等159個村被夷為平地,7萬多戶房屋倒塌,群眾無家可歸。造成地質災害3141處,損毀耕地2.8萬畝,有147個村莊存在嚴重滑坡隱患,需要整體搬遷。學校因災停課,醫院病人被迫緊急轉移,大部分工業企業因災停產,城鄉基礎設施、文化設施、廣播電視設施受損嚴重,許多賓館、酒店、商業門店不能正常營業,各類重點項目被迫停建,經初步調查統計,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2.03億元。
這次百年不遇的大災難,涉及區域廣、受災群眾多、災情之重始料未及,救災之難超乎想像,災后重建的難度和廣度更是超乎人們的預料。但是,在這場大災難面前,武都人民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在廢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手挽手、肩并肩,匯成一支無堅不摧、不可戰勝的力量,展開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不屈抗爭。
緊急關頭,領導沖鋒在前
地震發生后,武都區四大班子領導迅速反應,沉著應對,緊急出動,最大限度地爭取時間,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第一線。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市委常委、武都區委書記黃華明匆忙的腳步就一刻也沒有停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抗災救災壓倒一切。大災面前,他指揮若定,調兵譴將,雷厲風行。緊急部署完全區抗震救災工作,處理完供電、供水、通訊及醫院救治受傷人員等緊迫問題,已是凌晨4時。顧不得喝一口水,他又帶領武裝部政委徐樹勛立即出發前往漢王、三河、月照、五庫等受災嚴重的鄉鎮檢查災情,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深夜,余震不斷,山體隨時塌方,滑坡,山上的石頭不時地飛落,而且一路電力、通訊中斷,在這樣的路上行走,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他置個人生死于不顧,毅然決然奔赴災區一線,因為他知道,早到一秒中,鄉親們就會少一分危險。車行至桔柑鄉大安廟,山體塌方,堵住去路,他借用了農民的農用三輪車上路。在月照到五庫的途中,鄉親們看到他不顧個人安危在隨時都有危險的路上艱難行走看望災民,非常感動,大家自發地組織起來,鏟除路上的塌方,用摩托車護送著他往前走。在摩托車都無法行駛的情況下,他帶領工作人員在山路上艱難跋涉疾行20公里到達五庫鄉王家壩村,當他看到農民群眾辛辛苦苦建起的家園被無情的地震災害所摧毀,房屋全部倒塌,恐慌的群眾哭聲一片,他更加感到千斤重擔壓在肩。他動情地說:“天災無情人有情。我們是人民的兒女,有兒女在,父老鄉親就不會有過不去的難關。”
地震發生后,區人大主任王旭武在區上兩位主要領導在外出差、各種通訊中斷、城區交通擁堵的情況下,不顧個人及家庭安危,以一位領導者的果敢敏捷,即刻趕往區委,及時召集在家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召開會議,緊急部署了全區抗震救災工作。當日下午3時不到,便安排與會縣級領導,帶隊分五路深入各鄉了解受災情況,安排交通部門連夜搶修受災公路,拉開了全區抗震救災工作的序幕。
聽到地震的消息,在外出差的政府區長朱寶瑩立即星夜兼程趕回武都,剛進武都轄區,便立即深入佛崖、甘泉、安化、馬街等鄉鎮的重災村實地查看災情,慰問災民,指導搶險救災,每天休息不足3小時,就連衣服臟了也顧不上換。在垮塌的廢墟、在學校、在醫院,在災民家中,處處閃現著他忙碌的身影。
災難當頭,區委副書記劉繼成強忍腰椎間盤突出的病痛,堅持在指揮部坐陣指揮協調,連續奮戰數晝夜,帶病堅守陣地,忘我工作,近在咫尺的家沒回一趟,家人的安危也沒顧上問一聲。在他的合理調度與指揮下,指揮部辦公室一班人恪盡職守,團結一致,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好地完成了上傳下達、下情上報、災情統計、搶險救災、接待檢查等各項工作任務。
在災情現場,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馬學文臨危不懼,沉著果斷,對被壓在圍墻下的學生展開大營救,使處于危險當中的學生及時脫離危險。其他各位縣級領導親自帶隊,連夜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工作。一個鄉鎮一個工作隊,一村一個工作組,進村入戶核查受災情況,宣傳防震知識,穩定群眾情緒,鼓勵和引導群眾正確應對地震災害。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四大班子領導的身影,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抗震救災工作隊員的足跡,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不怕山高路險,不顧地域偏遠、村社分散。全區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纂成一只拳頭,齊心協力抗震救災。
由于組織得力,全區受災情況以最快的速度排查上來,面對嚴重的災情,將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救災措施的落實上。區、鄉醫療機構搭建帳篷積極組織開展傷員救治、診治傷員1393人,已治愈1290人。衛生防疫部門及全區39個醫療單位加強對各類傳染病的監測和避險場所的消毒防疫,環衛所全天候清掃保潔環境衛生,有效預防了疫病的發生。區財政籌措240萬元資金,救助受災群眾,安撫遇難者家屬。交通、公路部門會同鄉村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冒著余震不斷和塌方、滑坡、滾石的危險,采取機械人力一起上的辦法全力搶修被毀公路,因災受損的7條縣道和421條鄉村公路在短短的三天時間內全面恢復通車;水利部門及時組織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搶修加固水利設施818處,及時解決了7.16萬人、1.3萬頭大牲畜的臨時飲水困難;及時啟動備用電源,于5月13日晚恢復城區供電,逐步恢復了鄉村供電;及時搶修被毀光纜和基站,在半天時間內恢復了通信暢通。抽調276名公安干警,在城區主要街道及臨時避險場所開展24小時治安巡邏,依法嚴厲打擊偷盜、搶劫等嚴重刑事犯罪行為;以基層民兵為骨干組建護村隊,保障災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災區群眾實現了有飯吃,有衣穿,有潔凈水喝,有了臨時住所。
在這場抗震救災的大戰役面前,領導干部始終以身作則,全區廣大黨員干部一刻不停地奔波在一個個山頭、一個個村莊之間。他們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怕犧牲,沖鋒在前,深入一線抗震救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災情發生后,三河鎮柏林村黨支部書記徐思俊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組織村上黨員群眾抗震救災,緊急疏散群眾,一些老人死活不肯撤離,他一面做思想工作,一面將行動不便的老人從毀壞的房屋中背出。當他將最后一名老人從房中救出時,余震發生了,一塊手掌大的石塊從房上砸落下來,正好砸在他的右眼上,鮮血立即從布滿汗水的臉頰上流下來。他顧不得自己的傷勢,毅然將老人以最快的速度背到村外空地上。當脫離險情的群眾勸他到鄉衛生院治療時,他一邊擦著臉上的血,一邊說:“不要緊,只要大家都安全,我就放心了。”受傷的徐思俊對自己的傷勢僅作了簡單治療后,就又帶領全村群眾搭建臨時住所、整修通村公路、積極開展生產自救。
大災面前,我們心手相連
從5月12日夜晚開始,武都市民們不約而同地來到蓮湖廣場、街心花園、長江大道,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同時睡在一張“床”上,互相安慰,互相鼓勵,那一刻,人們的心連在一起。
在區人民醫院、中醫院,由來自國外、省外和省內的白衣天使守護的帳篷病房,成了夜晚最明亮的地方。那里住著在地震中受傷的人員,也住著出生不久的嬰兒。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像一盞盞希望的燈,點燃著病人的心。
地震發生的當天,安化鎮郭坪村小學郭志民老師在講臺上邊改作業邊為學生講解,突然感到房子搖晃,房頂上的土直往下掉,郭老師意識到是發生地震了,他用最嚴厲的聲音大聲吆喝:“快,地震了,大家趕緊往出跑,站在操場的中間。”當他最后跑出來的時候,最邊上的一間房已經塌了。由于操場太小,郭老師意識到倒塌的房子可能會傷及到學生,又急忙把學生轉移到一米高的院墻處,這兒是當時惟一可以躲避的地方,墻雖然不高,但又怕倒塌,郭老師就用自己肩膀頂住一米多高的院墻,學生站在他的前面,眼睜睜的看著四間教室在瞬間變成一片廢墟。就這樣,郭老師與地震展開生死時速,使29條鮮活的生命與死神擦肩而過。還有張建民、王桂英、蹇貴軍……在災難來臨時,武都區的老師們快速反應,舍生忘死,保護了學生的安全。
一筆筆捐款滿載著愛心人士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意源源不斷流向災區,感人至深的愛心故事一幕幕上演。地震發生后,6歲大的王騰勃小朋友背著自制的捐款箱走上武都街頭,頂著烈日,為地震災區人民募捐75元;家里并不富裕的武都區西關楊家巷的居民李穎中大媽把自己辛辛苦苦飼養的3頭大豬捐給了災區的群眾和搶險救災的武警官兵;兩水前村的尚文生和妹夫哈小剛兄弟倆在自己不是很富裕的情況下,收購豆角、甘藍、辣椒、黃瓜、西葫蘆等蔬菜1500多公斤捐給桔柑鄉曹家灣村湯坡社受災群眾。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捐物,向災區群眾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支持抗震救災。區四大班子領導率先垂范,帶頭捐款。安化鎮曾街、關溝村,柏林鄉的灣兒下等村廣大群眾在自身受災的情況下,紛紛自發地為重災區人民捐款,表達愛心。
區內外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捐助意識與日俱增,捐助熱情不斷高漲。捐贈隊伍里,既有遠在千里之外的愛心人士,也有離退休老干部、天真無邪的幼兒,有國家干部,也有農民,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愛。
在武都區采訪的甘肅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屈一平說:“聽說我是采訪抗震救災的,出租車司機說什么也不要錢。”在這場大災難面前,愛無處不在,情無處不有,人們手挽手、肩并肩,同舟共濟,心手相連。愛心在繼續,涓涓溪流匯成愛的海洋,使災區人民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加溫暖。
廢墟之上,軍歌嘹亮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5·12地震災害發生后,全國各地近3000名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奉命奔赴武都區受災嚴重的各鄉鎮,運送救災物資,搶修交通公路,成為一支無堅不摧、不可戰勝的力量。在賀家坪村,在蒿坪村,在大莊頭村等受災嚴重的村,無論是危房拆除現場,還是公路搶修現場,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的身影隨處可見。戰士們在炎炎烈日下不畏艱險,爬上房梁,為群眾拆除危房,將從廢墟中清理出來的一根根木料擺放整齊,拆卸下來的一塊塊瓦片堆放好。從5月14日進駐賀家坪村開展災后重建工作以來,蘭州軍區某紅軍師金剛鉆團的官兵們,已連續奮戰半個多月,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紅軍師精神,將全村118戶受災群眾的危房基本拆除完畢,通往賀家坪的公路打通。
安化鎮寺林山村是這次地震災害損失最嚴重的村子之一,全村198戶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全村通向村外的惟一一條道路上也到處是土石塌方,全村群眾衣食住行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大家都被一種恐慌的情緒所籠罩。蘭州軍區某集團軍200名官兵聞訊后,與當地群眾一起夜以繼日地緊張奮戰,硬是用鐵锨、镢頭修通了5公里鄉村公路,幫助災民搭建起了救災帳篷和臨時防震棚,修復了電話線和農電線路。之后,他們發揚不怕苦、不怕累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頂著烈日,在30多度的高溫下幫助災民拆除危房,搶救財物。渴了,喝自己帶的水,餓了,吃一口自己帶的干糧。在危房拆除現場,解放軍官兵們個個眼睛布滿血絲,雙手打滿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