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在災后重建中崛起
———訪隴南市市長郭玉虎
火紅五月,走進曾經遭受“5·12”特大地震災害的隴南農村,昔日滿目瘡痍的情景,已被眼前煥然一新的景象取代:一幢幢新修的農房掩映在綠樹群山之中,一所所新建的學校、醫院拔地而起,一條條新修的致富路、小康路通村到院……隴之南處處是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隴南市是“5·12”特大地震中除四川外受災最重的地區。地震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深切關懷和巨大支持下,隴南堅持一手抓災后恢復重建毫不松懈,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毫不動搖,災后恢復重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經濟社會在大災之年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在“5·12”地震發生一周年之際,記者就隴南市一年來災后恢復重建進展情況和下一步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對隴南市市長郭玉虎進行了專訪。
隴南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記者:“5·12”地震已經過去整整一年。一年來,隴南市各級黨委政府是如何組織帶領災區群眾推進災后重建的,目前全市災后恢復重建進展情況如何?
郭玉虎:我們隴南是“5·12”地震重災區,全國40個重災縣中,隴南就有7個,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害給隴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兄弟市州、社會組織和各界人士給隴南人民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切關懷和巨大支持,極大地增強了隴南人民戰勝災難的勇氣和斗志,更加堅定了重建美好家園的決心和信心。
一年來,我們始終把災后恢復重建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作為第一位的任務、第一位的責任、第一位的大事,作為隴南當前最大的政治、最大的發展機遇、最大的項目和最大的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推進災后重建。
我們針對農村居民住房受損最為嚴重的實際,把農村居民住房重建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重中之重,把群眾安居擺在首位,實行領導干部聯村幫建責任制,全力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困難,扎實認真地開展幫扶工作。今年以來,我們根據全市災后重建形勢和任務發生的新變化,明確32名市級領導和部門包抓175個重點村的幫建工作,由包村抓點向包戶延伸,特別是包抓特困戶重建,有力地促進了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全市災后恢復重建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農村住房重建共開工21.21萬戶,占規劃重建總戶數的90.7%;竣工11.4萬戶,占重建總戶數的48.8%;18.64萬維修戶全部完成了維修任務。城鎮災后恢復重建全面啟動,去年12月19日和今年3月22日分兩批集中啟動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城鎮災后重建項目121個,預算總投資36.2億元。這些項目總體進展比較順利,已完成投資2.4539億元。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設施和城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取得明顯進展,全市需重建的1133所學校已動工515所,190個醫院重建項目已啟動實施112項。
我們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群眾負責,對未來科學發展負責,嚴把災后恢復重建質量關,堅持做到規劃不科學、不合理的不批不建,沒有防震和抗地質災害“兩防”設防措施的不批不建,不是磚混或者磚木結構的不批不建,沒有落實重建選址和合理用地的不批不建,科學選址、科學規劃、科學施工、科學建設,同時做到層層建檔,戶戶立卡,檢查驗收,獎優罰劣,保證了重建房屋的質量。
我們把籌集資金作為確保災后恢復重建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采取國家支持、市縣統籌、社會捐助、群眾自籌和向銀行貸款等多種辦法,把所有資金通過整合后捆綁起來使用;另一方面,我們竭盡全力積極向國家、省上爭取項目、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支持和傾斜,千方百計解決災后重建資金短缺問題。
我們把管理好、使用好各類重建資金作為確保災后重建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嚴格加強災后重建資金物資監管,堅持實行救災資金物資“五級簽字、兩種公示、一個追究”責任制和工作機制,對各類救災資金堅持會議研究,集體決定,及時發放,快速到位,公平公正、陽光運作,群眾評議,接受監督,用好每一筆資金,發揮了資金的最大效益。
針對建材市場供應緊缺、價格高位運行的情況,我們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加大對建材企業特別是磚瓦生產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組織調運鋼材、水泥、機磚等建筑建材,有效緩解了建材供應緊缺問題。加強建材市場監管,嚴格落實建材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欺行霸市、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查處了一批建材價格違法案件,努力把群眾重建成本降到了最低程度。
隴南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階段性成績,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省直各部門、兄弟市州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代表280萬隴南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令人難忘的300多個日日夜夜,我們更加感激深圳人民對隴南人民的無私援助和傾力支持。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對口援建前方指揮部和深圳人民的全力援建和無私幫助下,對口援建工作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由深圳直接實施的總投資約7億元的23個援建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勞務輸出、教育醫療、農產品銷售和城鎮規劃編制等方面的援助取得了良好進展,隴南在深圳務工人員總數達到4177人,73名優秀教師、10名醫療專家來隴南開展支教支醫活動,我市農產品企業組織的洋芋、洋蔥等特色農產品暢銷深圳市場,多家企業的農產品已進入深圳市場或簽訂了供銷協議。深圳對我市對口援建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之多,支持領域之廣,援建力度之大,在隴南抗震救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隴南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如果要為深圳援建打分的話,我們打滿分。對深圳的全力援建和無私幫助,隴南人民深表感謝,永遠銘記在心。
災后重建是隴南加快科學發展的最大機遇記者:隴南廣大干部群眾一致認為,災后重建是隴南加快科學發展的難得機遇,這些機遇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將給隴南帶來怎樣的影響?
郭玉虎:災后重建是當前隴南分布領域最廣的項目,也是投資額度最大的項目。從項目規模來看,隴南災后重建規劃項目8209項,涵蓋了民房、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廣播電視、文化、養老院等社會事業和福利設施建設。從資金投入上看,國家和省上下達我市災后恢復重建三年包干基金185.8億元,其中直接下達到市的資金129.5億元,由省直部門在隴南實施的56.3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的10倍,地方性財政收入的23倍。再加上國家拉動內需投資和深圳援建投資,近幾年隴南的資金投入量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如此密集的項目和巨額投資,在區域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隴南發展歷史上更是前所未有的,必將對隴南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增長,帶動區域經濟布局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必將給隴南帶來強大的發展動力。
同時,災后重建必將極大地改善隴南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加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我市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省交通廳等省直有關部門發動全省筑路大軍集結隴南,幫助我們開展國省干線公路恢復重建,在11條1110公里的國省干線上布下了全省十四個市州的兩萬多施工大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公路恢復重建,這些工程總投資達36億元,將于明年9月底全面完成恢復重建任務。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上有關部門支持隴南災后重建的重大舉措。特別是隨著蘭渝鐵路、武罐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開工建設,必將進一步提高隴南的交通建設水平,改善隴南交通落后面貌,使隴南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發展硬環境實現質的跨越。
隨著一批批災后重建項目的深入實施,必將大量吸納勞動力就業,有效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必將帶動電力、建材等行業發展,帶動物流、金融、旅游等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可以說,災后重恢復建是隴南加快發展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奮力奪取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記者: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原定三年重建任務力爭兩年基本完成的新的重大部署。實現這個目標要求,隴南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郭玉虎:按照省委、省政府原定三年重建任務力爭兩年基本完成的新的重大部署,到2009年底前,我市要全面完成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學校重建,完成50%以上的城鎮居民住房及醫院重建規劃任務;到2010年9月底,要完成三年規劃90%左右的估算投資和規劃項目,確保災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這一目標完全符合隴南災后重建的實際,符合隴南災區人民的愿望。我們決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全面加快災后重建,堅決實現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對全市災后恢復重建重新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了加快災后重建的新措施。
我們將進一步健全領導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措施辦法,落實目標任務,夯實工作基礎,動員一切力量,形成全黨全民抓災后重建的強大工作合力。
我們將全力破解災后重建面臨的難題,把項目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省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加強與省內設計單位的聯系,建立項目評審機構,加快項目可研、設計、環評等前期工作進度。同時,要按照項目縣區、項目分類、項目規模、項目質量、項目進度、項目落實、項目責任、項目考核等管理辦法實行科學運作,確保災后重建順利推進。
我們將多渠道解決重建資金缺口,在繼續爭取國家和省上擴大內需、地方國債、中期票據、正常項目等方面傾斜支持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把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結合起來,把國家各方支持與農民自籌重建結合起來,鼓勵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災后重建,拓寬投融資渠道,保障重建規劃順利實施。
我們將堅持一切從隴南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合理確定重建模式,科學推進城鄉住房重建,特別要重點抓好高山區、深山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群眾和特困戶等弱勢群體的重建,確保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農民住房重建任務。
我們將把深圳對口援建作為加快隴南科學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抓好對口援建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爭取深圳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企業對接、農產品促銷、人才培養、勞務輸出等多方面的支持與合作,為承接產業轉移搭建平臺,構建與深圳合作的長效機制,努力增強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