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沖不垮的“堤壩”
——隴南全力抗洪搶險救災

8月11日至13日,隴南市9縣區持續強降雨,暴雨導致河水暴漲,洪水朝著良田、堤壩、村莊、集鎮洶涌而來,并引發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全市36人死亡、23人失蹤、295人受傷,多處路段嚴重損毀,交通、電力、通信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受災之重、損失之大,為歷史罕見。
面對暴洪災害,剛剛從地震陰霾中走出的隴南人民打響了抗擊洪災的家園保衛戰。

火速救援,群眾安危刻不容緩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隴南市委、市政府立即啟動防洪搶險Ⅲ級應急響應,隨后迅速上升為Ⅱ級、Ⅰ級響應,并連夜作出部署,迅速通知危險地區的群眾撤離。
8月12日上午8時,隴南市委召開緊急會議,安排防汛抗洪搶險工作。會后,隴南市委書記王璽玉、隴南市市長許文海帶領電力、交通、通信、民政等部門負責人前往失去聯系的成縣黃渚鎮。到達徽縣江洛鎮時,洪水沖毀了前進的道路,路面上河水裹著泥沙,稍不注意就有被沖倒的危險。“救人要緊,一刻也不能耽誤!”大家趟著洪水,冒著瓢潑大雨,在路兩邊的山體隨時有塌方可能的情況下,徒步向黃渚鎮挺進。以往坐車不到半小時的路,花了4個多小時。
趕到黃渚鎮后,立即成立了抗洪搶險救災前方指揮部,設立了救援、交通、尾礦庫排險等12個工作組,迅速開展救援工作。
危急關頭,第二炮兵某部、蘭州軍區某紅軍師、武警隴南支隊的先遣救援隊先后趕到黃渚鎮。在得知黑潭溝、趙河、柏灣等村部分群眾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后,救援隊官兵立即奔赴大山深處被洪水沖毀的村莊,歷經近11個小時,冒著泥石流、塌方的危險,在16公里的峽谷中,下陡坡、過險灘、涉泥沼,肩背手抬,最終將受困群眾送到安全地點。
經過各方力量爭分奪秒的營救,8月14日上午11時30分,黃渚鎮被困群眾全部解困。

親切關懷,股股暖流涌向災區
災情發生后,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在舟曲抗洪救災現場專門打電話了解災情和搶險救災情況,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迅速解救被洪水圍困的群眾,組織力量搶修水毀基礎設施,妥善安排好群眾生活。8月15日下午,陸浩從舟曲專程趕赴黃渚鎮,檢查指導抗洪救災工作,看望受災群眾。
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偉平打電話安排省上相關部門及時組織人力和物資前往災區救災,要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搜救群眾,加強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監控預警工作,防止發生新的災害。
省上領導紛紛打電話關切地詢問災情……
8月12日,副省長石軍帶領工作組緊急趕赴隴南,當晚到達災區一線,13日徒步前往受災最重的成縣黃渚鎮,查看災情,慰問受傷人員,了解工業企業受損情況。
得知隴南受災的消息,我省兄弟市州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正值甘南舉全州之力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時刻,甘南州委、州政府向隴南發來慰問電,并捐款100萬元;天水市迅速組織發電機、方便面、棉被送達成縣災區,派出醫療救援隊緊急趕赴黃渚鎮……

爭分奪秒,搶通“生命線”
國道316線江天路中斷,江洛、黃渚通信中斷,黃渚停電……暴洪災害致使隴南交通、電力、通信等設施遭受嚴重破壞,特別是成縣、徽縣一些地方道路的破壞程度超過了“5·12”特大地震。
隴南市緊急組織交通、公路等部門人員和大型機械迅速趕赴災區,全力搶修損毀道路。經過2.8萬人、493臺機械的日夜奮戰,部分道路及時搶通便道通行,通往黃渚鎮的道路于14日凌晨1時打通。
山洪裹挾大量樹木、泥沙、石頭、垃圾堆積在黃渚鎮街道。8月13日,蘭州軍區某紅軍師的官兵硬是用雙手和鐵鍬等工具挖開一條通道。
暴洪災害造成成縣、徽縣等重災區所有通信一度中斷。成縣通信部門建立了人工傳遞信息的應急隊伍和緊急通道,徒步或用摩托車傳遞信息。電信、移動、聯通緊急調動應急通訊車5輛,配備衛星電話,分別趕赴黃渚、麻沿、泥陽和隴南市應急指揮中心,保證指揮系統通訊暢通。
隴南電網同樣遭受嚴重損失。隴南供電公司將正在舟曲縣參加電力搶險的隊伍調集至成縣,組織搶修。甘肅省電力公司抽調1099名搶修人員和大量設備,趕赴隴南搶修電網。

抗災自救,重建家園
洪水尚未完全退去,各項安置工作已展開,受災各鄉鎮組織清淤大會戰,受災群眾開始整理被沖毀的家園。
禮縣橋頭鄉楊壩村,在被沖毀的河道里,50多名村民排成一排,傳遞著大塊的石頭,構筑防御山洪的堤壩……“家沒了,田沒了,可人還在呀!大家在一起,就什么也不怕!”一位老人說。
此次暴洪災害,隴南68個鄉鎮854個村70萬人受災。
面對特大災難,隴南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保障受災群眾有房住、有飯吃、有水喝,確保災區學生8月底回到教室里上課,確保災后工農業生產基本恢復。目前,對無房居住的受災群眾保證一頂帳篷、一袋面、一箱方便面、一箱礦泉水、一把蠟燭、一桶食用油、一把手電筒,解決生活問題。
省市民政部門調集的帳篷、棉被、方便面、礦泉水等正源源不斷運往受災鄉鎮。
為解決徽縣縣城部分社區和成縣黃渚鎮斷水問題,市縣水利部門緊急維修人飲工程93處,臨時架設取水點30多處,解決了5萬多人的飲水問題。
成縣28名重傷員轉送蘭州治療,徽縣2名重傷員轉送天水治療……
從地震災害中頑強走過來的隴南人民,眾志成城,全力筑起沖不垮的“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