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6 8:45:15) 來源:甘肅日報 打印本頁 |
4月1日,隴南市與山東黃金集團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暨西和縣中寶礦業有限公司與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簽約儀式在西和縣舉行。山東黃金集團西和中寶礦業有限公司項目是山東黃金集團與隴南市簽約合作的第一個項目。該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2.77億元,投產后,可年產黃金1000千克,實現利潤1.5億元以上。蒲 寧
兩位游客在西和縣一家民俗工藝品商店挑選繡花保健枕。近年來,西和縣積極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生產的刺繡保健枕、麻紙、仇池石、鞋墊等為代表的民間手工藝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周者軍
西和縣晚霞湖畔的姜席鎮秦溝村風景如畫。近年來,西和縣結合各鄉鎮實際,在新農村建設中建成長道川大、何壩麥川、姜席鎮秦溝等9條新農村示范長廊。王旭峰
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奇峰競秀、孤險云高。據宋代羅泌著的《路史》載,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長于成起(成紀)”。近年來,西和縣按照“伏羲生處,仇池古國”的品牌形象定位,積極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相互融合,文化旅游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包連莊
西和:乞巧文化放異彩 仇池古國萬象新
王旭峰 陽芳 周者軍
西和名片
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中國半夏之鄉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全國“長治”工程樣板縣
全國普法教育先進縣
全國退耕還林示范縣
西和乞巧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西和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端,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西漢水上游。全縣轄6鎮14鄉,384個行政村,總人口42.3萬人,總面積1816平方公里。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氣候,素有“中國半夏之鄉”的美譽。
西和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定居、生息、繁衍,西和縣仇池山主峰伏羲崖,相傳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遍及西漢水及漾水河流域。境內長道鎮寧家莊遺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揮師北伐,六出祁山,兩度過境。北部河谷是秦王朝發祥的搖籃,楊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權,史稱“仇池國”,歷經四百余載。
這里資源富集,生物資源各類繁多,縣內生長有水杉、云杉、銀杏、白皮松、野牛等珍貴動植物。西和旱半夏、淫羊藿、柴胡豆等作物全國有名。礦產資源豐富,縣內東南部為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的西延部分,南部崖灣銻礦為全國第三大銻礦,黃金資源遍布全縣。
近年來,按照省上提出的跨越式發展目標,圍繞隴南市總體發展思路,西和縣準確把握“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主線、目標任務和面臨的良好機遇,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等重大歷史機遇,確立了以富民強縣為目標,緊緊圍繞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全力實施資源轉化、項目帶動和城鎮化推進三大戰略;實現交通建設、工業發展、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四大突破,突出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生態建設、社會建設、改善民生五大重點,強化組織、資金、資源、環境、機制、作風六項保障的工作新思路,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轉型發展。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8.98億元,同比增長15%,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36.3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3億元,同比增長21.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2億元,同比增長31.3%;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1億元,同比增長25.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37元,同比增長25.5%。
挖掘仇池古國文化
擦亮乞巧金字招牌
七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西和深邃厚重的文化積淀。唱腔別致的影子腔,豪邁大氣的羊皮扇鼓舞、熱鬧紛呈的春節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傳承多年,久盛不衰。而西和乞巧更因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而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2006年12月,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成為繼岷縣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之后,甘肅省第3個被命名的“中國民間文藝之鄉”。
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西和地方文化。這里既有影響華夏文明的伏羲文化、秦漢文化和唐詩文化等,又有獨具地方特色的仇池文化、氐羌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全縣先后挖掘整理了以乞巧民俗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44個,“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編輯出版了《仇池國志》《乞巧風俗志》《仇池風》等40余部優秀書籍;創作生產了大型民俗秦腔劇《七月七》等一批文藝精品;建成了文化廣場、文化大廈、廣電大廈、體育場館、文化大院、文化小廣場和農家書屋等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全縣各類民間文藝團體達到11個,每年演出480余場次;同時挖掘、整理出了一批以麻紙生產、仇池石加工、草編、柳編、繡花保健枕、刺繡鞋墊等為代表的非遺文化項目,使優秀的民俗文化瑰寶得到了繼承和弘揚,為全縣旅游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成功舉辦了三屆乞巧文化旅游節,進一步對外打響了西和“伏羲圣地、乞巧福地、神秘古國”的名號。
為了使深厚的文化內涵帶動全縣旅游產業的發展,近年來,西和縣堅持把發展旅游及第三產業作為產業培育的新亮點,按照“突出重點、打造品牌、疊加優勢、有序發展”的總體思路,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綠色生態三大旅游資源,積極發展以原生態民俗風情為特色、古文化為底蘊、生態旅游為補充的大旅游產業。
按照“伏羲生處,仇池古國”的品牌形象定位,積極推進文化、生態、旅游相互融合,文化旅游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創造性地對境內人文自然資源進行深度整合,逐步形成了以“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國文化”等有機結合的仇池山、八峰崖、云華山、晚霞湖、隍城森林公園、鳳凰山、法鏡寺等旅游景點。并圍繞推介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伏羲文化、三國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以隍城森林公園、晚霞湖、岷郡山、白雀寺及薤韭山、箭桿山、西溝等自然生態資源為核心的乞巧文化旅游圈,以仇池山、八峰崖等自然資源為核心的伏羲、仇池文化旅游圈和以鳳凰山、云華山、法鏡寺、寧家莊古堡、長道鎮西縣遺址等自然資源為核心的先秦、地域文化旅游圈三大文化旅游景圈,全縣旅游產業如茁壯成長的新枝開出璀璨的繁花。
“十二五”期間,西和縣還將繼續加大文化旅游產業開展力度,將依托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定位,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綠色生態三大旅游資源,加大景區建設力度,完善景區景點配套設施,積極開發旅游工藝品,加快建設精品景區、名牌景區、休閑旅游度假村。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到“一朝出閣天下聞”的萬眾矚目。如今,西和正成為一個集生態、休閑、文化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神奇的仇池山水,傳承千年的乞巧風俗,令人神往的三國古韻,逐漸被掀開她神秘的面紗。
精心規劃城鎮建設
大幅提升人居環境
西和縣城始建于1141年,距今已有871年,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老城。近年來,西和縣按照“改造老城區、完善南城區、開發北城區、抓好小城鎮、輻射新農村”的總體發展思路和建設“生態園林之城、人文魅力之城、特色商貿之城”的發展定位,高起點編制城市規劃,使城市建設步入規范化、科學化軌道。以一軸(以伏羲大道為主軸)、兩山(觀山、隍城山)、四廊(伏羲大道景觀長廊、濱河路休閑商貿長廊、漾水河生態景觀長廊和隍城森林公園至晚霞湖十里風情線長廊)、六區(城南小區、老城區、觀山區、城北小區、晚霞湖庫區、西和循環經濟園區)為重點的城市建設步伐全面加快,以城市基礎設施為主的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全縣自籌資金1.2億元,建成了貫穿縣城全境的伏羲大道,投資7965萬元的漾水河防洪及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成功蓄水,與伏羲大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堤路結合、碧波蕩漾、綠樹成蔭的漾水河生態景觀長廊,極大地改善了縣城人居環境,提升了縣城品位。為改變縣城北重南輕、北快南慢不平衡發展現狀,啟動實施了城南新區開發建設,體育場館、文化廣場、廣電大廈、漾水河治理等一大批城市建設項目相繼建成,規劃總面積600余畝,設計超前、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區已具雛形。
為徹底解決城南出口不暢等問題,2011年,縣委、縣政府投資1.9億元啟動實施了城區中山南路、仇池南路、黃磨街、白馮街、濱河西路商業步行街“兩路三街”拆遷改造工作,解決了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中的“腸梗阻”難題。不斷加強市政基礎建設,相繼建成了涉及城市道路、電網改造、城區供水、客運貨運、垃圾處理、商貿流通以及城市景觀、居民休閑等各個方面的一大批市政項目,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通過招商引資,啟動了剛泰河濱城、安鑫家園、溫馨家園、西美國際、濱河佳苑、漾水人家、羲皇精品服裝城等房地產開發項目,建筑總面積達到39萬平方米,極大改善了人居條件。同時,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以長道、石峽等6鄉鎮為重點,編制完成了建設規劃,啟動實施了一批水、電、路和市場等基礎工程,小城鎮建設邁出了可喜步伐,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支撐、以新農村為輻射的城鎮體系。2008年以來,全縣共規劃建設各類城市建設項目62項,完成投資5.6億元,超過了過去十年城市建設投資總和。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打造生態文明新村
盛夏之際,走進西和縣的河谷山川,麥浪滾滾,滿目蔥蘢。從香山之巔到石峽之谷,一排排紅磚瓦房熠熠生輝,一個個重建新村整齊劃一,一張張笑臉燦爛動人,一幅優美的新農村美景入目而來……
在推進現代新農村建設中,西和縣緊扣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充分挖掘村莊地理位置、特色產業、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優勢,因地制宜,分類建設,采取以資源換資本、以富帶貧、以城帶鄉和大項目帶動等模式,充分搶抓災后重建的難得機遇,以被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縣為契機,把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全縣成功打造了川大、西馬、西蘇、盧六、河洛、十石、晚霞湖、興曬和西漢水9條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長廊。近三年來,累計投入資金2.45億元,發展各類專業村175個、各類專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組織101個;新修各類公路380公里,新建抗震安居住房17271戶,硬化村內巷道20萬平方米,新建人飲工程35處;新建改建黨員活動室110個、五保家園78個,新建文化大院2個、村級文化衛生室54個、農家書屋298個;新建和改造鄉村農家店185家。九大長廊內的56個示范村基本實現了“七通三有”(即:通水、通電、通沼氣、通等級路、通電視、通電話、通網絡,有黨員活動室、文化衛生室、農家書屋)。
同時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制定出臺了《西和縣新農村建設階段性標準(試行)》,2008年以來,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4593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44個,易地搬遷項目7個,貧困村災后重建項目60個,使全縣2.99萬人擺脫了貧困。累計投資5.5億元,新建改建各類學校121所、縣鄉衛生醫療機構28個,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益設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全縣17871戶城鄉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和24086戶維修任務全面完成,360項災后重建項目基本建成,城鄉面貌發生巨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西和縣還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興建特色產業基地、大力開發農特產品、增強優勢龍頭企業加工能力為突破口,緊緊圍繞“馬鈴薯、經濟林果、中藥材、畜牧養殖、蔬菜”五大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全縣以馬鈴薯為主的優勢主導產業,以核桃、花椒、蘋果、畜牧養殖、中藥材和蔬菜為主的區域特色產業,以八盤梨、豬苓、食用菌、大鯢等為主的地方特色產品蓬勃發展,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2011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9.3萬畝、花椒達到12.41萬畝、蘋果達到6.58萬畝、中藥材達到4萬畝,規模養殖場發展至25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發展至10個,農民經合組織達到101個,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戶,全縣特色農業產值產值達到5.78億元,初步形成了多業并舉的產業化格局。
培育工業龍頭企業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地處西秦嶺褶皺斷陷帶和岷山山系結合處的西和縣,自古以來林木茂密,山清水秀,資源富集。有鉛、鋅、銻、銅、鐵、金、銀、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硫磺及油頁巖等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其中鉛鋅礦已探明的儲量為3546萬噸,金屬量264萬噸,屬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西成鉛鋅礦帶向西延伸部分;銻礦已探明儲量為520萬噸,金屬量15萬噸,為全國第三大銻礦;初步勘探表明,黃金資源的儲量近10噸;非金屬礦有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等17種。
沐浴著科學發展的惠風,近年來,西和縣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著力培育扶持規模企業和優勢特色產業,使全縣工業經濟經歷了由小到大、由量的積聚到質的飛躍的發展過程。全縣初步形成了以尖崖溝鉛鋅礦、恒安工貿易公司等骨干企業為龍頭的有色冶金主導產業,以晚霞水泥公司為支撐的建筑建材工業,以昭信500萬瓶醪糟生產項目、珍山500萬瓶天然礦泉水項目、潤泉1000噸雜糧掛面項目為主體的綠色食品產業,以3000噸淫羊藿藥餅粗加工項目、旱半夏加工項目為主導的醫藥化工產業,以瑞雪萬噸馬鈴薯精淀粉生產項目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以草編、柳編等輕產品和農用、礦山機械為主的加工制造業,以“仇池”牌、“乞巧娘娘”牌等旅游產品為主的旅游工藝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七大主導產業。西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被省工信委列為甘肅省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由2006年的11家增加到14家,開源公司、鴻海石材公司、珍山礦泉水廠、三力公司等工業企業建成投產,開工建設了大橋金礦等重點工業項目,大橋黃金采選、十里后川壩黃金采選、華辰選廠技改擴建等市縣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順利進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2億元。
不斷優化投資環境
伏羲生處魅力無限
人人動手,個個參與,大搞環境衛生清潔活動,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去年以來,一場以美化生活環境、優化投資環境為目的“美在西和”行動在西和干部群眾中廣泛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
按照“全黨總動員,全民齊動手,一月見成效,半年換新貌”的活動目標,縣上在S219線西和段(祁山橋至包家窯)、西峪小杜至龍昌路西武大橋、隍城至晚霞湖三條文明長廊全面開展綠化、凈化、美化工程,集中整治以路為市等突出問題,集中開展亂搶、亂占、亂修、亂建、亂停、亂放等占用公路或公路兩邊控制區域內土地的專項整治活動,努力實現三條文明長廊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以綠化、凈化、硬化、亮化和美化為重點,大力實施鄉村衛生清潔工程。
為樹立西和對外良好形象,今年4月,西和啟動了“熱愛家鄉從我做起”活動,是以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愛崗敬業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為重點,通過開展“翰墨丹青繪西和”“大戲送農村”“熱愛家鄉、美在西和”“熱愛家鄉、綠化家園”“城鄉手拉手”等30多項活動,切實讓“熱愛家鄉從我做起”活動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達到農民群眾知恩圖報,干部職工愛崗敬業,少年兒童品學兼優,西和形象充分展現的良好效果。
為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資西和,近年來,該縣牢固樹立“發展為上,投資為本,環境為要”的理念,制定完善了《西和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內容涉及土地、稅收、規費、服務等重要環節,同時,全面推行一站式辦公、保姆式服務,堅決落實服務承諾制、首辦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嚴格追究制,在全縣上下形成了親商、富商、安商、樂商的共識和氛圍。
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東風起,百業騰飛。如今的西和,集青山之鐘秀、匯漾水之清雅、融鄉村之古樸、展都市之繁華,不斷完善的工業體系、前景廣闊的現代農業、極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正呈千帆競發、蓬勃之勢發展。一個嶄新的西和正張開雙臂熱忱歡迎八方來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