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連心合力“嫁接”富民新路
——隴南兩萬余名干部下鄉幫助群眾改良核桃樹紀實
甘肅日報記者 周者軍
眼下,走進隴南,從西漢水兩岸到高樓山山麓,從徽成盆地到兩當小城,大大小小的核桃園里,都是干部群眾拿著剪刀、鋸子、嫁接刀等工具忙碌的身影,他們干的是同一件事:嫁接核桃。
隴南是我省第一核桃大市,全市有核桃樹356萬畝7000萬株,覆蓋全市92%的鄉鎮。為了提高核桃樹的品質、產量和產值,3月下旬開始,一場遍布全市179個鄉鎮2538個村,關乎42萬戶180萬農民增收的核桃樹“技術革命”全面展開,成為大山深處一道亮麗風景線,成為各級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雙聯行動最有效的載體、最生動的課堂。
高接換優 蓄積富民新動力
“有些看起來長得粗壯的核桃樹就是不結果實,心里干著急。”隴南42萬核桃種植戶被這個問題困擾多年。2013年,隴南核桃干果產量僅7.2萬噸、產值15億元,戶均3333元。這與漫山遍野的種植規模不相匹配。理論上,如果按進入盛果期優質成熟核桃樹平均掛果量計算,每株產鮮果5公斤左右,7000萬株的產量應該在35萬噸,可實現產值70億元,核桃種植戶戶均收入應該達到1.6萬元。
是什么原因造成核桃樹掛果率低?隴南市組織專家深入調查研究,發現良種率低、實生苗栽植、農戶管理粗放等問題,是核桃產業效益不高的主要病癥。“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能讓產量、產值成倍增加。”隴南干部群眾認識到,“高接換優”是不二選擇。
目前,隴南7000萬株核桃樹中,掛果率低的3700萬株核桃樹需要高接換優。
如何盡早完成嫁接,讓不掛果的核桃樹抽生新枝,結出累累果實,讓山區群眾早日走上小康之路,成為隴南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心頭大事。
“抓住3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佳時間段,發動全市干部,特別要發揮雙聯干部的積極性,調動所有技術人員上山下鄉、駐村入戶,今年先對400萬株不掛果核桃樹進行改良,嫁接上優質品種。”3月初,市上發出通知,一場全民參與的核桃樹高接換優“戰役”在隴南打響。
這一惠農舉措立即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康縣望關鄉沈灣村核桃大戶李仲義說:“這對我們核桃種植戶來說,是一件實事、好事。核桃樹嫁接后兩三年就能掛果,一株按5公斤鮮果算,我家200株核桃樹,就能收入2萬元。”
干部上山 汗水真情連民心
400萬株核桃樹,就數量來說,是隴南240萬農村人口的1.66倍;從時間上說,50天完成任務,每天得嫁接8萬株,時間緊迫;從人力來看,隴南每年有75萬農村壯勞力外出打工,勞力不足是現實;從地勢來看,大多要嫁接的核桃樹生長在比較偏僻的山坡地帶或林區,要實施嫁接,干部群眾必須徒步跋涉……
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如期高質量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是隴南各級干部面對的一場硬仗、一場用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的“考試”。
“一株也不能少!還要達到90%以上的成活率,給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核桃樹嫁接動員大會上,市上領導作出了莊嚴承諾。為了把這項惠民實事辦實辦好,市級領導和市直雙聯單位承擔其中80萬株的嫁接任務。
3月下旬以來,市上四大班子領導紛紛深入各自雙聯點,與群眾一起嚴格按照高接換優砧木截剪、接穗嫁接、套袋遮光等步驟嫁接核桃樹,一滴滴汗水澆灌出一株株嫁接新穗萌生的嫩芽。
核桃園離鄉鎮、村社一般較遠,中午,大家就坐在地里,與群眾一起吃干糧、喝礦泉水,交流核桃樹嫁接技巧、暢談核桃產業的跨越發展之路。
走出機關大院,和群眾一起在核桃園里勞動,大家都有同樣的感受:為民辦實事、幫民增收入,就是要撲下身子、苦干實干,只有這樣才能用雙腳丈量出民情,用雙手連接起民心。
連日來,省、市、縣、鄉2.36萬干部走出辦公室,上山下鄉,主動放棄雙休日、節假日,奔赴大山深處的雙聯點、幫扶村。有的干部,為按標準削好能插進砧木皮的穗,手被穗割破,簡單包扎一下,繼續勞動;有的干部,一天幫聯系戶嫁接50多株核桃樹,手上磨起了血泡全然不顧;有的干部,為幫助缺乏勞力的農戶完成嫁接,住在山里十天半月不回家……
互幫互助 共繪小康新圖景
鄰村鄰縣的嫁接幫扶隊來了,省上的雙聯單位來了,退休的老專家也來了……
連日來,在隴南山區各個核桃樹嫁接現場,多了來自鄰縣、鄰村以及與隴南毗鄰的四川、陜西兩省的外援隊伍。
“等我給你嫁接好了,明年就可以掛果了。”4月中旬以來,在宕昌縣兩河口、沙灣等鄉鎮的核桃樹嫁接現場,十來位操四川口音的嫁接能手天天給核桃樹種植戶“講課”,他們上樹、砍枝、接穗,動作麻利,嫁接技術非常嫻熟。這些人是宕昌縣專門從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義新鄉清泉村請來的。
文縣臨江鄉羊二壩村農民黨員王亞東是大忙人,他是臨江鄉遠近有名的林果嫁接行家里手, 文縣核桃樹高接換優工作開始后,王亞東主動承擔起羊二壩村、蔣馮村、大坪村等村的1100多株核桃樹高接換優任務。
王亞東告訴記者,核桃樹高接換優技術含量高,如果嫁接不好成活不了,鄉親們的損失就大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走在前頭,用自己的技術,為鄉親們致富奉獻力量。
4月9日,省檢察院檢察長路志強召集兩當縣省直雙聯單位,召開核桃高接換優動員大會,并舉辦技術培訓班。省檢察院動員15名廳級干部及146名檢察干警和省教育廳、省質監局、省有色地勘局、省社會主義學院雙聯干部進駐聯系村3天,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群眾進行核桃樹高接換優。
科技支撐 舊枝“接”出新希望
“選種、截枝、包扎等程序都要嚴格按步驟進行,接穗從冷庫拿出來,在外面存放的時間不能超過3天……”5月4日,在禮縣白河鎮古桃村的一個核桃園里,禮縣林業局核桃中心主任茍佐才一邊給群眾演示嫁接技術,一邊講解。
嫁接400萬株核桃樹,質量第一,技術是支撐。為此,市委雙聯辦會同市林業局適時舉辦了市直雙聯單位核桃樹高接換優技術培訓班,確保每一名駐村人員都能掌握嫁接技術。市經濟林研究院派出9個聯縣包村技術指導巡回組赴各縣區提供技術支撐,幫助縣區適時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采取“1帶2”“一對一、手把手”等多種形式培訓鄉鎮、村社干部和農民群眾,為全面優質高效完成嫁接任務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為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市林業局發動全市2000多名技術人員齊上陣,給普通農民講授嫁接技術,同時,從四川、陜西、山西、河北等地聘請近500名嫁接能手,奔赴大山深處手把手搞培訓。
為保證成活率和掛果率,市上因地制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生長季節降水較少,病蟲危害較輕的宕昌、西和、禮縣等區域主要推廣香玲品種;在生長季節降水較多,生長季節土壤、空氣濕度較大的徽成盆地、文縣碧口片區、康縣的康中和康南片區、武都洛塘片區主推清香、陜核5號品種……
隴南市林業局局長任建榮告訴記者,通過科技手段和一系列技術措施,目前,完成嫁接的核桃樹長勢良好,大部分發出了新芽,成活率在90%以上。
截至5月10日,全市參加嫁接的干部2.36萬人,參與嫁接的群眾23.52萬人,培訓技術骨干5367人,“傳幫帶”農民技術員1.33萬名,投入經費3784.59萬元,嫁接核桃樹486.9萬株。
沐浴著5月的暖陽,站在隴南山山峁峁、溝溝岔岔放眼望去,完成了嫁接的核桃園里,一株株接上新穗的核桃樹,整齊地排列著,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新生,等待著碩果累累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