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梁市長視察數字化管理監督大廳
隨地吐痰,“電子眼”時時盯著你
城關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系統正式啟動
蘭州晚報訊 昨日上午11時,省長助理、市長張津梁和省建設廳廳長屠錦敏將手輕輕放在啟動球上。在啟動球內的彩燈亮起的那一刻,現場彩花四射、鑼鼓齊喧,蘭州市城關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系統正式啟動。城關區由此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引進并實現“數字城管”的區域,今后,其他區縣將不再單建此系統,城關區將成為全市城市管理數字化的升級平臺。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哈全玉,市委副書記陳琳,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森洙,市委常委、秘書長金祥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嶸,市政協副主席、市政府秘書長魏邦新等領導參加了啟動儀式。
“城管通”讓馬路結冰快速“融化”
當天早晨,監督員羅瑩走上工作崗位———酒泉路中街子社區的小街巷。她手里拿了一部特殊的“手機”,它不僅能通話、拍照、攝像,還能在瞬間將這些信息傳遞給網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臺,而信息平臺則隨時都能捕捉到羅瑩的具體位置。
8時55分,羅瑩在玉佛寺門口發現道路結冰,馬上將這一情況拍成圖片,傳遞給了信息平臺,接線員梁靖雯接到信息后,將其列為“事件”,經過確認之后上報城市管理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再次確任后又將鏟除任務轉至責任單位城關區環衛局。9時55分,環衛局將馬路結冰清理完畢。羅瑩將清理后的場面再次拍成照片,傳回城市管理監督中心,“事件”處理才算完成。
像羅瑩一樣,每一個監督員都可以通過“城管通”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向監督中心反映問題,再由監督中心將信息派遣到各職能部門完成處理。處理完成后,將由處理部門將處理結果向監督中心反饋,監督中心最后再向監督員證實處理的結果。
每個井蓋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城關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系統平臺是采用“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基礎設施)事件(人為因素)管理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開發與建設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無線通信及“城管通”(專業手機終端)信息采集監督系統、城市管理綜合業務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社會治安技術防范等14個子系統,把城區面積66平方公里、覆蓋24個街道129個社區的區域劃分為4137個萬米單元的數字網格進行管理。
城關將在全區“4050”人員中招聘144名城市管理監督員,并將全區市政、市容道路、衛生、治安等有關“部件”劃分為7大類、86小類、20多萬個部件進行實時監控。轄區里的每一個井蓋、郵筒、果皮箱、路燈、停車場、電話亭等都有自己的“數字身份”,只要輸入代碼,都可以在監督和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稱、現狀、歸屬部門和準確位置等信息,再僻遠的巷子都能實時監控得到。隨地亂吐痰圖像是證據記者在數字化管理監督大廳里看到,里面共有12名信息員,每人面前有兩臺電腦。這兩臺電腦一臺顯示地圖表,輸入一個部件的代號,這個部件的地址就會顯示在電腦的地圖上;另一臺電腦則輸入的是所有部件的信息,其中包括部件的代碼、所屬街道社區、監督員是誰等等。
大廳的前面還有一面電腦墻,上面顯示著所監控的街道畫面。
行人的表情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中心王主任告訴記者,這些影像資料的保存周期為一個月,“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現象也會清清楚楚地反映到監視屏幕上,這些行為,以前沒有依據進行處罰,現在可是一目了然,只要一調畫面,誰干的就是誰干的,想賴也賴不了。”
她告訴記者,數字化城市管理,實際上是給城關區安裝了“千里眼”、“顯微鏡”,除了監督員外,每一個市民都可以撥打服務熱線12319向管理監督指揮系統監督中心傳送信息。相關部門將在第一時間按照各個“部件”的不同性質,進行積極處理。也就是說,今后凡是城市垃圾、違法建筑、違法廣告、不法小攤販等有礙城市發展的事物,都可以通過這個系統來進行很好的管理。記者蔡寧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