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歷
沒有專家我們照樣干
講述人:許大錚年齡:73歲職業:老蘭化人
“提及西固的工業,不得不說蘭化公司,它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化工骨干企業之一,被稱為‘共和國石油化工業的長子’”。今年73歲的許大錚是在自己的家里給記者說這番話的。在交談中了解到,許大錚是1958年從北京設計院調到蘭州參加蘭化公司建設的,可以說是“老蘭化”了,參與了許多技改項目,見證了西固工業的發展。許大錚說,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專家撤走后,圖紙都帶走了,蘭化公司在發展生產上遇到了諸多難題,但是困難并沒有壓倒蘭化人。“當時工作的環境很簡陋,生活也比較艱苦,上班都是步行,但大伙兒的干勁十分足,每一次技改大家都是加班加點地干,一個夜班費才一毛五分錢,但沒有一個人說一聲怨言,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至今還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是我一生的財富。”
“以前你到西固來上午看不到太陽,不是陰天,而是污染太大”。許大錚半開玩笑地說,一些項目完成后,企業是發展了,但隨之也帶來了嚴重污染,蘭化公司也開始意識到這些社會問題,結合技術改造,認真實施環境保護規劃,先后投入一大筆資金,建成環境保護裝置35套,治理了37個主要污染源,使原來的污染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特別是1992年以來,蘭化公司按照江澤民“重振蘭化雄風”的要求,以改變裝置遠離經濟規模的狀況為目標,狠抓了技術改造,在建成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和16萬噸/年乙烯裝置的同時,完成了24萬噸/年乙烯以及配套裝置的改造,并積極創造條件,建成60萬噸/年乙烯工程,使蘭化公司在新世紀初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石油化工基地。
新聞回放
丁二烯投產的日日夜夜
1959年,中國第一個年產1.35萬噸的丁苯橡膠生產裝置勝利建成,并于1960年生產出了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膠,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合成橡膠的歷史,但由于嚴重的自然災害和蘇聯對華援助的中斷,使以原煤和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合成橡膠廠被迫停產,合成氨也被迫限產。“怎么辦,只有靠自己干”,時任丁二烯車間黨支部書記的趙發毓老人向記者講述了當時丁二烯車間試車、投料、投產的每一個日日夜夜。合成小腳橡膠廠建成初期,原料以原煤和糧食酒精為主,為了改變與民爭糧的局面,蘭化公司先后建成合成酒精生產裝置和碳四抽提丁二烯中式裝置,開始使橡膠丁二烯的原料由糧食酒精向石油裂解產物轉變。趙發毓說,雖然丁二烯車間的主任在蘇聯接受過培訓,但這些裝置安裝特別是技術操作都是由蘇聯專家“把持”,現在要自己動手干難題可真不少啊!在車間主任的帶領下,丁二烯車間的300名職工日夜奮戰。整整準備了好幾個月,當最后試車、投產成功,蘭化人用自己的技術力量生產出合格的橡膠產品時,300名職工歡呼雀躍,喜極而泣。40多年過去了,趙發毓似乎還有一些難以抑制的喜悅,我們也仿佛看到了這個壯觀的場面,聽到了歡呼的吶喊聲。記者董永前
備忘錄
1958年9月,蘭州煉油廠建成投產。
1960年,蘭化公司生產出了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膠,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合成橡膠的歷史。
1990年,西固區鄉鎮企業總產值突破4億元大關,連續三年居全省縣級鄉鎮企業總產值之首。
1992年,西固區被列入全國2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
1993年,西固區被農業部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市”。
1994年,西固區被國家計生委、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集體”稱號。
1990年、1993年、1995年,召開全省精神文明建設西固現場會。
2001年,西固區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區稱號。
2004年西固區舉辦首屆機關運動會。2005年,西固區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區稱號。
2007年,獲得2005——2006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和全國科普示范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