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年,廟會是少不了的。廟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進行物質交流、文化娛樂的重要形式之一。
從2月15日(正月初二)開始的第八屆蘭州春節文化廟會上,社火巡演、秦腔班社大叫板、群眾迎春書畫筆會、民間工藝品展銷等9道“文化大餐”,讓蘭州人的這個年過得是有滋有味……
隍廟的一天
給隍爺燒個香去!
“破五”這天天氣特別好,陽光燦爛。早上10點左右,68歲的“老蘭州”柏敬塘就從西站的家出發了,他趕到隍廟時還不到11點,不過這時候隍廟里早已是人頭攢動,鑼鼓喧天。
從正月初拉開帷幕的蘭州春節民俗文化廟會將持續到正月十五,包括文藝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社火表演、秦劇戲迷會、皮影戲演出、元宵燈展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將在這里一一展示。一段威武的太平鼓表演結束之后,圍觀的人群分散了,在人流的裹挾下,柏敬塘來到了隍廟的戲樓下。戲樓上的秦腔演出馬上就要開始,拉板胡的、彈三弦的都已經坐定了,就等著演員出場……站在戲樓下,有一刻,柏敬塘有些走神了,他似乎看到解放前那個曾經紅遍整個蘭州城的秦腔名角郗德育在戲樓上唱得正歡呢……
說到城隍廟的戲樓,可是有歷史了。據記載,城隍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戲樓坐南朝北,樓高15米,四柱亭式木質結構。戲臺高5米,臺沿三周嵌有矮木雕柱欄。整個戲臺,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最早戲曲演出的主要場所。1984年的一場大火,戲樓毀了,如今的戲樓是火災后重建的。《蘭州市志·文化事業志》記載:昔日的蘭州城隍廟,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過年前后,總是熱鬧異常,善男信女川流不息,而戲樓上鑼鼓笙歌,秦腔眉戶連演數日不停。
“蘭州人的隍爺是西漢名將紀信。以往,每逢初一、十五,特別是過年前后,老百姓都到隍廟來給隍爺燒香,祈愿平安。”柏敬塘說的這一點,在《蘭州市志·古建筑》的記載可以尋到出處:城隍廟始建于金明昌七年即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元、明、清歷代重修。原為忠烈侯坊,后為蘭州府城隍廟,祀西漢名將紀信為城隍。紀信為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劉邦于滎陽,并切斷漢軍糧道,漢軍形勢十分危急!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o信乘黃屋車,曰:‘城中食盡,漢王降!娊院羧f歲。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信曰:‘漢王已出矣!椡鯚龤⒓o信!奔o信死后,劉邦追謚為“忠右”,后世稱忠烈侯。
看了幾段折子戲后,柏敬塘就又到捏泥人的、刻葫蘆的、賣藏品的攤子前轉了轉,隨后又看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項目成果展示,一天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原本想給隍爺燒個香的,因為人多也沒有燒成,出了隍廟,他忍住了隍廟大門外的各種小吃美食的誘惑,急著趕回家去吃老伴做的攪團了。
“初五也稱為‘破五’,關于這一天,蘭州人有不少講究——關門過年的商鋪紛紛開業,各家各戶把從初一以來積攢的垃圾倒掉,因為之前是不能倒垃圾的,怕把財氣和福氣倒了;這天,蘭州人還講究吃攪團,以蕎面的為好,澆上臊子湯,調上油潑辣子、蒜泥等,酸辣爽口開胃。”民俗家鄧明說,不過現在“破五”的這些講究差不多都已經沒有了。
廟會文化
傳統的廟會是一個以廟為載體的狂歡節,而具有了時代色彩的現代的廟會已成為一個由官方組織的豐富老百姓娛樂生活的文化集市。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甘肅民間藝術協會副主席、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彭金山介紹說,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道教也逐漸形成,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到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各自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而廟會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霸缙趶R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于是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每年過年,彭金山都要逛幾天廟會,今年還是一樣。大年初六這一天,他從安寧的家出發,先到小西湖公園,然后到文化宮,最后來到了五泉山!霸谛∥骱珗@看到的一種表演讓人印象較深,表演者妝扮成類似卡通形象進行表演,很新穎,也很具有時代性!
據了解,由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八屆蘭州春節文化廟會整體活動形式新穎,規模也較往年有較大幅度拓展,在開幕式以及閉幕式上,除過傳統的戲曲、雜技、武術等內容之外,一些“非遺元素”——永登高高蹺、環縣皮影的亮相,也讓今年的文化廟會更凸顯了文化的韻味。就如主辦者在年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言:“這一次的文化廟會將會更好地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無疑,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年的蘭州市春節文化廟會,在保持傳統廟會文化的基礎上,加重了廟會的文化性與時代性,從而使得現代廟會文化成為城市民俗文化的一種新詮釋。
一個插曲
從楊曉文的家到五泉山公園,也就五六分鐘。不過,楊曉文沒有去五泉山看廟會。說起廟會,楊曉文說,他記憶中的一個場景讓他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廟會!皯撌菐啄昵暗囊粋春節,作為一名編劇我應邀去成縣采訪,乘坐的車行至成縣縣城時,正碰上縣城里的廟會,那個熱鬧勁,紅火勁,城市里的廟會上是見不到的,在熙攘的人群之中,我看到了一對父子,父親很年輕,穿著一件黑棉襖,左肩上扛著四五歲的兒子,兒子手里拿著一個‘糖人’,右肩上搭著一個褡褳,褡褳里裝得鼓鼓囊囊的,不用懷疑,肯定是給家里人買的好吃的東西,那父子倆的臉蛋被凍得通紅,被人群擠來擠去的,但他們的臉上洋溢的是幸福和滿足。”楊曉文說,那一刻他似乎完全感受到了來自那對父子的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幸福和快樂,那是一種在城市人臉上很難找到的幸福和快樂。“那樣的廟會才是真正的廟會!”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春節,當芬蘭探險家馬達漢在蘭州第一次看到廟會時,也發出了慨嘆。
1908年的1月29日,馬達漢騎著馬進入蘭州城,住進了當時的位于蘭州城西門甕城中的一家客棧。也就在馬達漢進入蘭州城的三天之后,中國人的新年到了。幾天后,在旅店睡覺的馬達漢被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和震天的炮仗聲驚醒,于是,這個外國人起身走出了旅館的門,來到了蘭州城的大街上!俺艘估锖芏虝旱拈g隙,響聲徹夜不停,宣告了盛大節日的來臨。商店都關了門,大門上和屋前的廊柱上都貼了寫有中國字的紅紙對聯,還掛了燈籠和彩色紙條,男人們一群群忙忙碌碌地沿街行走,看不到女人,華麗的小馬車轔轔地到處可見……從車廂的小小窗框里閃現出身穿綢緞衣服的人物,而在車轅的另一邊坐著盛裝的侍者……街上大多數人身穿黑色緞子服,所有人頭上都戴黑色氈帽……”這是后來當了芬蘭總統的馬達漢在他的《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中記錄的一段文字。
“馬達漢當時住的旅館的位置就在現在的亞歐商廈一帶。他的這一段文字實際上記錄的是一百多年前的蘭州人逛廟會的情景!编嚸髟谒摹短m州史話》中,也用一段文字記錄了馬達漢眼中的蘭州廟會!榜R達漢還把那一年(1908年)蘭州人逛城外廟會的場面以及清軍閱兵慶新春的場面都拍了下來:逛廟會的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有的站在轎車子頂部,有的在地上扎成堆,多持風車迎春;東校場上人山人海,騾車并列,新式陸軍持步槍,槍刺上扎著黃紙花,督標兵勇則持刀槍,打著花花綠綠的旗幟,在兩隊騎兵的帶領下,緩步前進,接受陜甘總督升允及其他官員的檢閱,場面異常壯觀!
傳承
在彭金山看來,近年來,廟會的復蘇和漸成規模幾乎是水到渠成的!安坏貌怀姓J,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年味正越來越淡。找回舊時過年的樂趣,已經或正在成為人們的一大心愿。廟會無疑是實現這種心愿的最好載體之一。如今,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日漸完善,人們的休閑娛樂活動也各式各樣。過大年逛廟會,不僅是沿襲了一種習俗,更讓一個城市從另一方面鮮活起來!
彭金山表示,與以敬神為主題的傳統廟會相比,現代廟會則顯現出了以官方組織的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目的性!芭e辦廟會的意義當然很多,但廟會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民俗文化事象,把它通過實物表現給游人,讓人們汲取民俗傳統文化中的有機營養。廟會文化是對我們民俗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它對于民俗文化的保護也是顯性的。今年廟會上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示項目就是一個例子,通過這樣的展示,會讓更多的‘非遺’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所以,舉辦廟會是十分必要的。”
初六逛了一天后,彭金山就沒有像往年那樣接著連續幾天去廟會,因為他覺得去了幾個地方看了后,感覺今年的廟會沒有去年的那樣有特點。“作為一個民俗文化的古老載體,廟會其實就是一個舞臺,是傳統、歷史、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剪影,也是展現老百姓生活風貌的一個窗口,還是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在全民商業化的今天,在展示文化的同時,引入商業元素,廟會才會紅紅火火,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但是,商業元素不能過。所以,今天,我們的廟會怎么才能辦出特色,的確應該是我們充分考慮的根本所在。在繼承傳統文化與追求商業元素之間,是需要一種智慧的平衡!迸斫鹕秸f。(記者 雷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