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進已經搬進新房的李孝祖家時,老李正在收拾院墻。老李告訴記者,他是村里最后一家搬出來的,雖然剛搬出來時寄居在別人家,受了點罪,當時也舍不得原先寬大的院子。但這次安置落實政策很公正,而且舊房變成了一磚到頂的新房。“這下好了,兒子和我都有住處,我這一輩子再也用不著蓋房了。”老李說。
把政策擺到桌面上,將一碗水端平,是這次拆遷工作順利進行的成功經驗。寶天高速公路項目辦征遷科劉科長告訴記者,為了做到公開、公正、透明,拆遷工作開始前,麥積區創造性地舉行了包括沿線5鄉鎮60名拆遷代表和11個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拆遷征地補償聽證會,很好地解決了拆遷補償問題。拆遷工作開始后,區上嚴把補償關,對征遷戶應得補償資金進行全程跟蹤,確保補嘗款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2005年年底,由于項目辦資金周轉問題,造成甘泉鎮朝陽村部分青苗補償款不能及時到位,鎮政府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預先墊付2萬余元,保證了征遷工作正常進行。其次安置落實政策很公正,而且舊房變成了一磚到頂的新房。“這下好了。兒子和我都有住處,我這一輩子再也用不著蓋房了。”老李說。
“用聽證會方式解決征遷補償問題,拆遷戶滿意,我們高興,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劉科長說,“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過去我參與的工程在拆遷征地階段,地方上只爭取利益而很少替工程建設單位著想,而麥積區委、區政府則主動充當了‘119’滅火救急的任務。”
在位于甘泉鎮曲家坪村的中鐵十六局十九標段,負責該標段征遷工作的張書記告訴記者,去年工程開工前,他們的先頭部隊到這里時只來了幾個人。以過去的經驗,先頭部隊到這里先要等待地方交地,然后才能考慮安營扎寨的問題。然而,讓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到天水的第二天,當地政府和省項目辦已經將他們前期建設用地移交了過來。
“一般情況,我們是人到了再等地。沒有想到在寶天線上卻是地等人!而且連我們標段駐地都準備好了。我們在杭州那邊建的一條公路,施工人員進去一年多了,地方上到現在還沒有把地移交過來。”張書記說,“過去干的工程,我一進辦公室就得對付找麻煩的拆遷戶。現在則不同,地方政府把自己放到拆遷征地線上,有什么問題,群眾首先找村上和鎮上,我們再和地方領導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為施工單位騰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考慮質量和工期問題了。”
春節前,甘泉鎮一個村子幾個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小伙子無理取鬧,施工單位不得不暫時停工。甘泉鎮黨政領導立即趕到現場,三番五次輪流做工作,講道理,矛盾很快就得到了化解。在記者走訪的寶天高速十九、十八標段,施工人員一致認為,麥積區首創的和諧拆遷不僅大大縮短了拆遷征地時間,而且為工程進度和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項目辦征遷科劉科長告訴記者,在整個征遷過程中,麥積區不是等施工方催促進度,而是積極主動地趕時間、趕進度。去年3月,省上便道放線一結束,區上就組織人員在一個月時間內完成了全線便道土地丈量和房屋登記工作;6月下旬,省上主道放線工作還未結束,區上就組織40多人并動員鄉村臨時抽調七八十人,配合項目辦征遷科僅用了40多天就完成了4000多畝土地、近4萬平方米房屋登記和各種附著物清理。“這樣的工作進度,我以前還沒有見過!”劉科長感慨地說,“7月底拆遷開始后,區上主要領導每隔一兩天就要到現場看看進度,各鄉鎮領導也白天黑夜堅守在拆遷一線,及時協調解決問題。東岔鎮是本次拆遷征地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鎮上所有領導都深入拆遷一線,白天和工作隊員一起丈量土地,晚上入戶做工作,僅用了10天時間就全部完成了全鎮158戶拆遷工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體現和諧征遷原則,麥積區在這次拆遷征地中沒有將執法部門列入拆遷成員單位,而是將法院及農林等能夠更人性化解決問題的部門納入其中。在拆遷征地中,一旦遇到苗木補償糾紛,就由林業部門出面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確定補償標準;如果拆遷戶對房屋補償產生疑問,由項目辦委托的評估公司就會拿出事前做出的評估報告,然后由鄉村干部推心置腹地做拆遷戶的工作。“沿途沒有寫一個拆字,從來沒有發生一起上訪事件,在這樣大規模的拆遷征地工作中,是一個奇跡!”劉科長說,“老百姓需要的是公平合理,只要我們把補償標準掌握好,執行好,同時能夠及時合理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不折不扣地保證補償款足額到位,他們就會支持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