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熱愛祖國為榮”
麥積區政協隆重舉行愛國民主人士朱青選先生立碑典禮

清明將至,麥積區政協為轄區已故愛國民主人士朱青選先生舉行隆重的立碑典禮,旨在通過這次紀念活動,緬懷先烈,紀念英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出席和指導立碑典禮的有天水市人大副主任鄧炎喜、白志家;原市人大副主任田興奇,原市政協副主席丁長勝、王一、王慶元;市政協副主席蘇愛生、陶元德;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蒲效仁、劉少榮,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李玉順,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編竇建孝,民革天水市副主委任建昌;麥積區政協主席張廣祿、區委副書記王曉琴、區政協副主席屈光健;參加典禮的還有麥積區石佛鄉黨委、鄉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當地中小學學生、群眾代表共300多人。
典禮儀式上,麥積區政協主席張廣祿、區委副書記王曉琴為愛國民主人士朱青選先生墓碑揭碑;區委副書記王曉琴代表麥積區四大組織敬獻了花籃;市政協辦公室、市人大、市政協出席典禮的領導分別敬獻了錦旗;市人大副主任鄧炎喜宣讀了祭文;市政協副主席蘇愛生和區政協主席張廣祿分別做了重要講話。出席典禮的市區領導還為愛國民主人士朱青選先生墓地揖土。
朱青選先生,字萬卿,生于1897年10月11日,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鄉人。自幼天資聰穎,志向遠大。1921年國民政府選拔赴日留學生時,他從蘭州師范以首名考取。在日本先后就讀于東京高等工業大學、早稻田大學。1934年獲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
朱青選先生留日期間,探索真理,投身革命,擁護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留學生黨組織主要負責人。30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陰謀策劃大舉侵略中國,他懷著對祖國的赤膽忠心,舍生忘死,搜集到日本軍國主義陰謀大肆侵華的重要機密材料,冒著生命危險,以回國催學費為名,急告國民黨中央當局,受到嘉獎,榮記一等功。
朱青選先生學成后,謝絕早稻田大學留校任教要求。于1935年回國,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后被委派到國民黨寧夏省黨部擔任指導委員。在寧夏就職后,剛直不阿,體察民情,興利除弊,維護統一。他堅持為民眾做大事、不做大官,不食民脂民膏,對馬鴻逵的軍閥統治不滿,故政見不和,激發尖銳矛盾。1935年10月因患感冒,用藥之際,被人投毒暗害,年僅39歲。逝世后,蔣介石親筆書送挽幛“典型足式”,于右任院長題詞“積厚留光”,鄧寶珊將軍題挽“黨國失柱”表示哀悼。靈柩返鄉經蘭州時,省主席朱紹良、軍事長官鄧寶珊主持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朱青選先生的夫人唐國楨,湖南人,生于1905年,北京師范大學畢業,日本明治大學研究生。抗日戰爭前任全國婦女聯合會常委理事。1938年2月,周恩來同志于武漢會晤馮玉祥先生,提出設法搶救戰區兒童問題,隨即由鄧穎超、李德全商談,決定聯合各黨派,各界知名人士,發起組織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開展搶救難童工作,推選宋美齡為理事長,李德全為副理事長,常務理事有鄧穎超、史良、黃卓群、唐國楨等17人。搶救難童工作開始,唐國楨就將朱青選的撫恤金全部捐獻給“戰時兒童保育會”。這次大規模的搶救難童工作,自1938年開始,至抗日戰爭勝利后的1946年結束,歷時八年多,搶救難童三萬多名,功德無量。原戰時兒童保育
院直屬第五保育院院長、現在民革中央監委任職的曹克勛同志曾于1993年3月13日在《團結報》上發表文章贊揚“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創舉”。抗戰勝利后,唐國楨擔任全國婦聯會主任,中央立法委員。
在當天的立碑典禮儀式上,市人大副主任白志家對朱青選先生的愛國為民行為用三句話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出國留學成名、愛國不懼生死、做官剛直不阿。

麥積區政協副主席屈光健主持儀式

麥積區政協主席張廣祿(左)、區委副書記王曉琴(右)為墓碑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