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家城遺址位于天水市麥積區中灘鎮雷王集與背灣兩村西邊的臺地上,專家根據地表暴露的文物得出結論: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1963年2月,該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當地村民興修農田和水渠,遺址毀損嚴重。進入80年代以后,因省市文物部門重視,樊家城遺址的保護事宜才被提上議事日程,但由于種種 原因,如今遺址仍被農田覆蓋著……
背景:屬于仰韶文化類型
日前,記者與天水市業余史前文化研究者劉軍先生來到樊家城遺址。如果沒有地頭上立的省級文物保護碑,誰也不會把眼前的幾十畝農田與仰韶文化聯系起來。據《天水縣文化志》記載:樊家城又名番家城,位于天水縣西約四十公里的中灘鄉(現為中灘鎮)雷王集、背灣兩村西邊渭河北岸的第一臺地上。遺址高出河床40米左右,其范圍為東臨斷崖,崖下為雷王集,西至山根約60米,南為張溝,北至背灣村邊斷崖約250米。中灘小學坐落其東部邊緣。遺址境內現有城堡斷墻,高約3米、長約20米。遺址的東北兩面,現為雷王集、背灣和張溝村耕地,保護較好。文化層厚度0.50至2米。地表暴露文物十分豐富,有紅陶片、彩陶片、夾砂陶片、灰層等,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骨錐等生產工具。從出土生活用具看,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類文化遺存。1963年2月11日,該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樊梨花的練兵場
據張溝村村民王老漢說,他只知道樊家城是唐時樊梨花練兵的場所,因此叫做樊家城。他說,根據祖上留下的傳說,當時,西涼國寒江關守將樊洪將女兒樊梨花許配給大將軍楊藩,豈料大婚前夕樊梨花離家,上路找尋其師傅梨山圣母所說的與她有夙世姻緣的白袍戰將,適逢唐將薛仁貴攻打西涼,樊梨花迫不得已放下兒女私情回國助陣。陣上,樊梨花驚見一白袍戰將,于是運用幻術將他三擒三縱。該戰將原來是薛仁貴之子薛丁山,樊梨花想起梨山圣母之言,便想委身薛丁山,誰知薛丁山一再悔婚,最后逃回唐都。樊梨花一怒追至長安,誓要履行婚約,后來大唐皇帝看出樊梨花歸降對大唐有利,便下旨要薛丁山迎娶樊梨花,樊梨花遂為唐將。有一次軍行隴上,樊梨花途經樊家城,發現該地是一處絕好的練兵之地,遂在此安營扎寨,操練士兵。
調查:遺址南北有古泉
據劉軍先生講,他在近期的調查中了解到,在樊家城遺址臺地南北兩側各有一眼古泉。南側古泉位于張溝村西北約200米,北側古泉位于塘浴溝內。當地村民說,他們不知道這兩眼泉開鑿于什么年代。劉先生在考察時發現,從兩眼泉周圍的崖壁和山坡上疊壓的灰層、陶片與樊家城遺址出土的灰層、陶片對照分析,其陶片器形、紋飾完全一致,他推斷這兩眼泉與樊家城遺址應為同時期文化遺存。他說,1956年文物普查時,考古學家只對樊家城遺址做了有限調查,沒有調查兩眼古泉。他推測,從泉周圍表露的灰層、陶片分析,古泉可能是樊家城先民生活、生產的主要水源地。劉先生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對遺址予以調查和發掘。
保護:“沉睡”地下等待發掘
樊家城遺址為什么多年來一直“沉睡”在地下,少人問津?對此,麥積區文化館一名工作人員說,樊家城遺址屬仰韶類文化遺存早已得到證實,近年來,有人曾想在遺址上建磚廠,公路設計時也曾從遺址上通過,但最終都被文物部門擋住了,該遺址的保護工作比較到位。但因經費不足,發掘之事暫時還無法辦到。在此情況下,只能采取措施將遺址有效地保護起來,讓它暫時在地下“沉睡”。
文/圖本報記者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