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標準化”的衣裳 農產品也要講品牌

(文字:天水日報 配圖:天水在線)
“我省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適應市場能力弱,農民增收難度大……”《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坦率的話語深深地觸動了許多代表、委員。
“這些問題確實存在,真是點到了要害。花牛蘋果就‘出生’在我們花牛村,可差點叫不上這個名字。”來自天水市麥積區的省人大代表蔣曉強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只有掛有“花牛”商標的蘋果才能出口。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先后擁有“花牛”商標的兩家公司都不屬于天水花牛村,真正的天水花牛蘋果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前年,在天水市、麥積區的努力下,“花牛”被重新“牽”到了“出生地”。品牌回來了,天水人安下心來,傾心扶持蘋果產業,花牛蘋果產業也越做越大。去年,花牛蘋果榮獲中國蘋果著名品牌獎。在麥積區,花牛蘋果貢獻的產值有7000多萬元。
“花牛”蘋果商標失而復得,給天水人上了生動一課,也給現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結構調整提了個醒,處在艱難爬坡階段的我省農業更得講究品牌。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調整結構,還得上規模,還得穿上“標準化”的衣裳,叫響自己獨特的品牌。事實擺在眼前,名氣大的農產品,不但好賣,而且價錢高。
有了這個意識,定西土得掉渣的土豆注冊了商標,大搖大擺進了超市;慶陽毫不起眼的杏脯也因有了自己的商標,轉眼間身價倍增。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地方品牌意識還不夠強。放眼全省,雖然農業資源豐富,但知名的農產品商標卻寥寥無幾。一些地方雖然注冊了商標,但多是“千家萬戶提籃叫賣進市場”,品牌叫得不響。一些地方農業產業化有聲有色,但對商標注冊不夠重視。結果是,自家地域優勢和地方特色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許多本地知名品牌被外地企業搶注。
筆者在下鄉采訪時看到,有些地方的農產品論質量、論檔次,并不亞于一些知名品牌,卻因為沒有自己的商標,只有打別人的商標“貼牌”上市,“為他人做嫁衣”,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
認識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破解農產品的“賣難”,打造知名品牌也應是題中之義。(記者 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