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書房臺

通往杜甫書房臺子的山石路
杜甫書房臺
沿著東柯河的公路而行,我們來到一處新建的杜甫書房臺。
杜甫書房臺據當地民間傳說杜甫當年不僅采藥、曬藥、賣藥,還收將當地一些兒童教學,辦起了“私塾”。
據當地組織興建“杜甫書房臺”的楊四清先生介紹,2008年秋,他與一些村民共同商議,自愿結盟重建“杜甫書房臺”,并征得天水杜甫研究會意見,動工那天,邀請老干部、天水杜甫研究會會長桐樹苞,副會長兼秘書長、天水師院教授聶大受,副秘書長王鈺來東柯書房臺共同舉辦奠基儀式,天水杜甫研究會還贊助2000余元。之后,村民自發捐資幾萬元,2009年第一階段工程告竣,詩圣大殿已建成,現在不斷完善和擴建廂房等建筑。

“杜甫書房臺”約有60m2,地處古街亭鎮崇福寺半山腰,地勢奇特,視野開闊,掩映在一片樹林當中,風光秀美,背靠觀龍山,左與永慶寺(佛窯),右與溫泉峽相映,軒轅溪水在山下環繞而過,又居位在街亭古鎮不遠處。
當我們詢問為何要重建“杜甫書房臺”?其意義是什么?楊四清先生笑吟吟回答:“杜甫是世界名人,杜甫來我們東柯谷是當地人的一大幸,很是驕傲自豪。近年外地一些專家、學者,甚至臺灣、日本、韓國的也都來東柯谷尋找杜甫留下的足跡,這是興盛文化產業,發展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的一項內容。同時還激勵當地學子刻苦學習,艱苦創業,奮發向上的一種精神。
杜甫到底在這里教過學沒有?據楊四清介紹:民間傳聞,杜甫在東柯谷采藥,一次發現崇福寺有一處無人居住的道房,便與寺內和尚商議,借用辦一所學堂,征得主持同意后,他就在此地廣招學生,起名“杜夫子書房臺”。但時間不久,因各種原因便離去,后來杜甫的名聲越來越大,到了明代,街亭當地文化人在書房臺左側建了一個“燒紙爐”,上寫“愛惜字紙”,號召凡是有文字的字紙,勸世人都拿來在此爐中燒掉,不得亂扔。書房臺始建于何代?在民國時期的一次大地震中震塌,當地一些群眾維修,可在合作化大躍進年代徹底毀于一旦,從此消失。這里原有一石碑,生產隊時,隊長領縣文化館的人要拉走,當地一些文化人偷偷埋了起來,因埋碑的幾個老人已去世,埋址不祥,只有碑座。據一些老人曾看過石碑,此書房臺真正啟用名、修繕始于北宋年代。
大家聽完介紹,紛紛拍照,也無限崇敬詩圣起來,有人面對書房臺深鞠一躬,謁仰詩圣。有人還開玩笑說“以后再也不糟塌字紙了,愛惜書籍,不將有字的紙張隨便掏出擦屁股,也要表示對古圣人的尊敬”。惹得大家都笑了。
崇福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