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黨政考察團赴成都市考察城鄉一體化建設情況(二)
——考察邛崍市和郫縣專題報道

在湯營公司考察學習
4月18日,由區政協主席賈應珍、區委副書記馬兆讓帶領的麥積區黨政考察團一行,不顧長途勞累,繼續對成都市在統籌城鄉發展、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開創形成的成功經驗和典型作法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學習。

在仁和社區考察學習
當天,考察團一行先后對邛崍市羊安鎮湯營社區、仁和社區和位于郫縣的西部花鄉、戰旗村、安德川菜工業園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學習,再次切實感受到了成都市在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中以超前的理念、創新的思維和扎實的工作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驕人成績。

仁和社區一角
邛崍市距成都市65公里,1384平方公里,山區和丘陵占三分之二以上,總人口65萬,其中農村人口46萬。近年來,邛崍市立足自身實際,搶抓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機遇,錯位競爭,強力推進以“三個集中”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戰略,實現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和諧發展局面。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10元。羊安鎮湯營社區耕地面積2701畝,轄15個村民小組、997戶、3600人。自2005年以來,該社區抓住土地整理契機,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采用股份合作制方式,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由邛崍市興農投資公司投入100萬元,成立了湯營農業有限公司。興農公司不參與公司經營,只保留重大事項的話語權。目前,該社區已入股農戶823戶,公司經營土地2070畝,直接帶動本社區500余名農民和外村100名農民就業。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7萬元,實現全社區農民人均純收入7509元。仁和社區面積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00余畝,29個居民小組、5170人,農民集中居住區聚居農戶236戶、897人。該社區全面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化完善“兩會開放”、“陽光五日”和“契約化”居務管理(以村民與村委會簽訂契約的形式明確村民的責任與義務,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等管理制度,為社區各項事業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組織保障。通過采取“一個集中、四個一點”(將參與土地整理的五保戶、特困戶、殘疾戶的搬遷補助資金集中使用,社會贊助一點、集體財產搬遷補償一點、社區自有資金支持一點、通過民政和殘聯等渠道爭取一點)的辦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弱勢群體集中救助新機制。

在“西部花鄉”考察學習
郫縣距成都市區16公里,面積437平方公里,轄14個鎮、50萬人。近年來,該縣按照城鄉統籌“四位一體”要求,堅持用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和辦法,統籌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市場機制、公共服務和管理“六個一體化”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村級公共服務和管理改革、新型治理機制建設、土地綜合整治“四大基礎工程”,通過強力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和集中居住區集中、穩步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努力建設城鄉形態優美、產業支撐有力、功能配套完善、體制機制順暢、充滿創新活力的城鄉統籌綜合示范區。西部花鄉地處郫縣西北部,主要分布在云凌、金柏兩個行政村,轄38個社區,面積10106畝,總人口5660人。近年來,西部花鄉園區堅持重點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壯大生態休閑產業為主導,以土地整理為載體,大力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和土地規模流轉,先后引進浙江森禾、浙江綠源、上海精文、格林花村、福建杜鵑等花卉企業13家,投資規模達2.4億元。安德川菜產業化園區是安德鎮近年來堅持用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改造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思想建設的川菜產業化功能生產基地,聚集了川菜調味品、川菜原輔料和特色食品產業集群。通過集中打造“川菜產業化園區”做強產業支撐、創造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向城鎮集中和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形成城鎮與農村、工業與農業互動發展的格局,園區企業吸納3250名農民實現就業增收,構建起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與保障農民根本利益相統籌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戰旗村位于郫縣、都江堰和彭州效果處,該村積極探索“村企農”互動培育產業支撐、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的發展模式,通過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化;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農民增收多元化;實現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現資源配置市場化;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實現農民居住社區化;完善農村新型治理機制,實現管理民主化,已成為農業集體化集約化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和綜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典型,先后被列為四川省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成都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示范村。


“西部花鄉”一角

“西部花鄉”一角

與戰旗村村民交流

戰旗村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