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園位麥積區泉湖路中段西側,占地13畝,是以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圖騰龍為主題,為弘揚伏羲文化,紀念天水歷代名人,宣傳天水悠久歷史文化,歷時三年建設而成的城市主題公園,為國家“AA”級景點,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龍園大門是五開間歇山明清式建筑,一對艾葉青石雕麒麟雄踞門前,進人正門,龍馬迎賓。傳說龍馬,似龍似馬,遍身符號,伏羲受其啟發而始畫八卦創立中華文明。園內左右建雙環亭二座,環亭寶頂碧瓦;古樸典雅,園中心座落艾葉青石牌坊,正面鐫刻國家主席江澤民手書“羲皇故里”匾額,兩邊鐫刻全國著名學者霍松林以古秦州八大景觀和天水歷代八位名人撰寫104字長聯,牌坊之后兩側一對漢白玉華表,挺拔高大,冰清玉潔。登九階御道,漫步月臺,周邊青玉欄板望柱環護,月臺座落成紀殿。成紀殿是龍園的主體,為九開間重檐歇山式大殿,殿內陳列上至伏羲下至晚清安維峻等天水歷代名人杰士銅象19尊,兩側墻壁配以仿銅群龍浮雕,山墻配有仿紅木壁畫及麥積飛天壁畫和32幅發生在古成紀的歷史故事木浮雕畫,富麗輝宏、氣勢磅磅,精辟反映了天水歷史文化藝術,展現了當代天水建筑風格。龍園,弘揚先祖輝煌歷史,激勵當代努力開拓,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天水拼搏奮進。

——定位文化讓龍園名起來
龍園,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的與眾不同,文化的傳播成為它與生俱來的職能。麥積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博大的人文精神,都成為龍園文化傳播的強大脊柱。
2009年區博物館接管龍園,自籌資金14萬元對龍園進行了全面修繕、美化亮化,此后的龍園舊貌換新顏,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為了進一步滿足全區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揚伏羲文化、龍文化,提高龍園的知名度,激發全區群眾熱愛麥積、建設新麥積的熱情,進一步體現公共文化場所的公益性、開放性,構建覆蓋麥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文化成果,在麥積博物館2年免費開放成功實踐的基礎上,博物館對龍園實行免費開放,同時,安裝監控設施,完善規章制度,加強服務人員,強化科學管理。龍園作為集天水歷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為一體的文化園區,在對外宣傳天水,宣傳麥積,休閑娛樂,社會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龍園已逐步成為麥積城區集文化娛樂、休閑健身、歡光旅游及人文教育為一體的文化陣地。

——文化活動讓龍園動起來
文化是一所無形的學校,重新開放的龍園是免費的,更是熱情的。嶄新的面貌,豐富的活動,帶給群眾獨特的享受和別樣的感覺,麥積百姓在成為文化藝術享受者的同時,也成為快樂生活的參與者、鄉土文藝的創造者,這就是龍園因文化而創造的魅力。
龍園在免費開放的當天,觀眾就達5000余人。此后,龍園又邀請區秦劇團免費為游客演出秦腔;播放紅色電影、舉辦象棋比賽;承辦了2010年全市首屆道德模范頒獎晚會暨中秋賞月晚會;舉行秦腔和落天電影納涼晚會、新春燈謎晚會、“四進”活動文物精品展;承辦“黨旗飄過90年”大型圖片展;承辦關中—天水經濟區書畫名家作品展;承辦第二屆“相聚天水”合唱團赴麥積區慰問演出等等活動,花樣繁多的文化活動讓群眾開足了眼界,也使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迅速高漲,更使龍園的文化傳遞功能進一步加強、發揚和展現。

——群眾人氣讓龍園活起來
豐富的活動,熱鬧的表演,晨練的助興,一系列活動讓游園者過足了癮,使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找到了一個可以釋放壓力,全身放松的好去處,也在單調的生活之中平添了許多樂趣,從而引起極大社會反響,備受社會關注。至此人們對龍園更是津津樂道,尤其是五一、十一黃金假游客如織,絡繹不絕,游客過萬。平時每天游客平均達550人左右,周日可達700人左右,龍園的人氣越來越旺,每天晨練者近兩百人,退休老人自編自導的舞蹈,棍術及秦腔表演精彩紛呈,觀眾可達一二百人;鍛煉、下棋等游客也要近一百人,龍園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天慕名而來的游客也不少,龍園成為宣揚伏羲文化、龍文化的重要基地。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園不在華,氣活則旺,龍園在帶給群眾一片活力的同時也讓自己活起來了。
現在的龍園是一個開放的龍園;是一個富有活力的龍園;是一個聚集了更多人精神安放的龍園;更是一個展現天水伏羲文化與龍文化窗口平臺的龍園。龍園——麥積區文化陣地這個大舞臺,在提供給人們休閑、娛樂的同時更成為使其陶冶情操、寄托精神與信仰的烏托邦。龍園將進一步發揮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為天水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