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幫實扶打基礎 群眾苦干奔小康
——麥積鎮紅崖村“雙聯”行動綜述

麥積區紅崖村是省政協主席馮健身的“雙聯”行動聯系點。該村地處秦嶺北麓河谷地帶,有4個村民小組、179戶、759口人,其中貧困戶119戶,貧困面達66%以上。現有耕地面積3600畝,人均4.74畝。

“雙聯”行動開展以來,該村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2012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541元,同比增長21%,增幅高于全區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雙聯”行動在紅崖村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抓規劃編制,明確發展目標。紅崖村地處林緣區,地理位置偏僻,多年來,農民收入以糧食和干果種植為主,產業結構單一,致富增收渠道窄,群眾生活水平較低,村莊臟、亂、差現象較為嚴重。為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省政協馮健身主席多次深入紅崖村開展調研,進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意,分析致貧原因,制定發展良策,提出了“紅崖村要想發展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堅持走強基固本、培育產業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按照這一思路和要求,鎮、村兩級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紅崖村今后的發展重點和任務,緊緊圍繞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編制完成了《紅崖村扶貧開發奔小康發展規劃》,區級聯系單位和聯戶干部先后幫助制定《聯系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發展計劃》40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辦實事工作打算》40份,做到了發展有目標,幫聯有計劃,實現了村有規劃、戶有目標。

——抓基礎改善,增強發展后勁。針對紅崖村群眾行路難、文化活動無場所、村莊臟亂差的問題,省政協馮主席協調落實了巷道硬化、河堤治理、文化廣場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極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一是由聯村單位區住建局提供水泥500噸,麥積鎮提供砂石,群眾投工投勞,完成巷道硬化4.17公里,新修產業路1.6公里,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和果品運輸難的問題。二是由區財政投資95萬元,新建300平方米的標準化舞臺1座,用防水磚鋪設文化廣場3000多平方米,硬化籃球場1處420平方米,配套安裝健身器材12套,解決了群眾文化活動無場所的問題。三是依托國家危舊房改造項目,啟動實施危舊房改造42戶,改造全村主街道墻體450余平方米,墻體粉刷8100余平方米,新建垃圾池5個,安裝路燈24盞,建成小花壇6處,安裝木柵欄3500米,完成道路綠化帶1100多平方米。四是爭取省財政廳專項資金210萬元,啟動實施了紅崖村2200米河堤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280米,預計5月底完工。這些項目的實施和建成,改善了紅崖村的村容村貌,為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抓產業培育,拓寬增收渠道。針對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單一、致富門路少等問題,按照省政協馮主席提出的“因地制宜,從村情實際出發,認真研究村里究竟要發展什么產業、怎么發展?”和“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的總體要求,依托紅崖村資源優勢,組織實施了“到2015年底實現農民人均1畝果蔬園、戶均1人搞勞務、戶均2頭商品畜、家庭收入3萬元”的“1123”增收工程,大力發展林果、蔬菜、畜牧、勞務四大產業,目前紅崖村新建優質核桃園1630畝,中藥材試種190畝,新發展養殖專業戶4戶,擬建占地35畝的標準化養羊小區1處,吸引個體戶以承包等形式投資50萬元,對村內現有的7個魚塘進行改造提升,不斷壯大富民增收產業規模,加快了群眾增收步伐。始終把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作為“雙聯”工作重點,采取集中辦班、巡回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省、市、區有關專家深入紅崖村開展農民教育和技能培訓,共舉辦培訓班5期,培訓農民210多人(次),有計劃輸轉80多人外出務工,進一步增強了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抓興辦實事,持續改善民生。針對公共服務設施落后、融資渠道難等問題,認真落實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八個全覆蓋”和“五件實事”,積極為群眾幫辦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為更好地服務村民,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建立了紅崖村村民一站式服務大廳,經常性開展信息咨詢、社會保障、民政服務、計生服務、金融服務等服務窗口,先后辦理560多件,接辦率98%。投資35萬元啟動實施國家農村小學危舊校舍改造工程,改造面積238平方米,鋪設場地210平方米,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村衛生室進一步得到了提升改造。積極探索擔保貸款機制,由聯系單位區住建局提供擔保,辦理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8戶64萬元,雙聯惠農貸款5戶23萬元,成立了紅崖村互助資金社,落實互助資金15萬元,一些制約紅崖村發展的難題加快破解,群眾自我創業的積極性顯著提高。

惠風吹進紅崖村,雙聯樂享百姓家。如今,真真切切感受到“雙聯”帶來實惠和變化的紅崖村廣大村民求富思變、脫貧致富的心氣順了,信心足了,真抓實干奔小康的勁頭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