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貧與小康路
——麥積區2013年扶貧開發工作綜述

扶貧開發是一項意義深遠、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也是一場持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重中之重在貧困群體。滯后的農業基礎設施和發展相對緩慢的產業開發,成為困難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攔路虎”。怎樣扶,如何富,就成為了擺在區委、區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了加快脫貧致富步伐,2013年,麥積區以“雙聯”行動為契機,著力實施整流域推進,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扶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搶抓國家扶貧開發攻堅重大機遇,爭取到位各類扶貧資金共計4847萬元,組織實施整村推進11個,整鄉推進1個,以及基礎設施、種養業基地、科技扶貧等項目47個。一場圍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特色產業開發和勞務培訓輸轉等重大民生領域的扶貧戰役在全區打響。

按照“產業整流域開發,水土整流域治理,扶貧整流域推進,群眾整流域致富”的發展思路,2013年,麥積區以實施甘泉鎮整鄉推進、新陽鎮鳳凰山流域、馬跑泉鎮東山流域等5鄉鎮11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項目為重點,以東山流域整村推進萬畝果品基地市級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為核心,突出以片帶為單位,打破鄉、村、組界限,配套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技能培訓和扶貧互助社建設,實行集中連片、整流域開發,在11個整村推進村完成道路硬化23.66公里,砂化道路11.75公里,新修梯田700畝,建人畜安全飲水工程1處、排洪工程4處、護坡3處、滑坡治理工程1處、堤防工程300米,完成核桃建園6450畝、蘋果建園3000畝,建成村級陣地3處,注冊成立扶貧互助社11個,培訓農民2200人次。甘泉鎮整鄉推進試點項目完成核桃建園3000畝,砂化道路10公里,建成提灌工程1處。

有了新觀念才會有新出路。貧困地區要長遠發展,必須靠開發式扶貧,關鍵還得變“輸血”為“造血”,要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溫飽、脫貧致富。基于此種認識,麥積區不斷轉變扶貧開發觀念,充分發揮“授人以漁”的作用,以勞務技能培訓為依托,先后組織開展“兩后生”培訓648人,“雨露計劃”培訓4500人。同時,通過涉農政策宣講培訓會、農業實用技術現場培訓會、互助資金專題培訓班以及專家、技術人員現場授課等多種形式,千方百計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為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強的智力支持。

為了解決貧困村群眾吃水難、行路難、灌溉難等問題,該區堅持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采取修梯田、建農路、興水利等多種綜合措施,以實施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為平臺,以整流域為單元,動員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集中力量解決制約貧困村發展的瓶頸問題,先后投入財政扶貧資金996.5萬元,硬化村組道路23.66公里,拓寬砂化村組道路8.2公里,新修梯田3000畝,護坡3處、排洪渠4處、堤防工程1處,滑坡治理工程1處,人飲工程1處,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隨著“雙聯”行動的深入開展,各級幫扶單位、聯系干部進村入戶、幫辦實事,謀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工程等項目301個,已開工實施179個,完成投資2.8億元。開通便民金融服務網點21處,落實婦女小額擔保貸款4.08億元、雙聯惠農貸款6858.8萬元,改擴建村級辦公場所36個,改造危舊學校77所,新建文化廣場20個、文化活動室20處、標準化村衛生室76處、農村商貿綜合服務社20個,流轉農村土地9840畝,新修通暢公路28條114公里、產業路11條50多公里,改造農村危舊房2600戶。同時,圍繞“1123”增收工程,幫建果園6.8萬畝,養殖小區13個,發展設施蔬菜2161畝,輸轉勞務10.94萬人,創收11.6億元。
一條條平整的道路,一畝畝新修的梯田,一棚棚喜人的蔬菜,都見證著麥積扶貧開發工作的可喜成績。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好日子,就把握在一雙雙勤勞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