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在希望的田野上
——麥積區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區見聞

九月的麥積區渭北山區,田野平靜,秋色濃重。站在麥積區渭北的中灘區域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區的山頂向下俯瞰,成片成片的玉米層層疊疊,矗立在田間地頭,微黃的玉米秸稈上已經成熟的玉米露出了金黃的顆粒。

中灘鎮謝家坪村,家家戶戶紅瓦白墻的院落里,滿滿當當地堆起了小山一樣的玉米棒,黃得耀眼。在村口謝自江的家里,剛豐收的玉米掛滿了前院,說起今年的收成,謝自江難掩豐收的喜悅:“你掂掂,多沉實呀!敝x自江順手拾起一穗玉米棒說:“如果按照往年的情況,遇到這樣的特殊旱情,地里可能顆粒無收?山衲瓿,鄉里開始動員我們全部做好全膜覆蓋,全村有近六成實現了地膜覆蓋,雖然大旱,但今年的收成還是很不錯。”
“7畝地,至少能打1萬多斤吧,就是按現在0.80元/斤的價算,那還能剩個一萬來塊呢。”說到收入,謝自江笑得合不攏嘴。

隨行的麥積區農業局副局長霍衛東介紹說,麥積區是全省旱作農業示范縣區,今年全區在中灘、花牛、馬跑泉、石佛、新陽、五龍、渭南等17個鄉鎮實施全膜雙壟溝玉米示范田,總面積15萬多畝,其中玉米高產創建4.5萬畝,主要分布在渭北易旱山區的五龍萬畝示范片、中灘萬畝示范片和渭南新陽萬畝示范片!敖衲9月初,我們對全區的全膜雙壟溝玉米示范田進行了測產,全區15萬多畝全膜雙壟溝玉米高產高效示范區最高畝產量達630多公斤,比半膜覆蓋平均增產130多公斤,總增糧食2000多萬公斤,總增產值4300多萬元。”霍衛東說,高產創建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目前區上正結合今年項目實施情況,將渭北易旱糧食主產區全部列為項目實施區域,加大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力度,努力在規模效益上實現更大的突破。

后記:旱作農業的發展,帶給麥積區的不僅是糧食生產的穩產增產,在促進農民增收、改善生態環境和帶動后續產業發展等方面,更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綜合效益。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全膜覆蓋既有利于集納雨水,又通過壟溝種植、地膜覆蓋、秸稈殘茬覆蓋及土壤培肥,極大地保蓄了土壤水分,有力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另外,全膜覆蓋后,在地膜內形成了高溫的環境,有利于土壤高溫消毒,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而通過降低耕作強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及覆蓋度等,減少了地表風蝕量,既有利于旱作農業區生態恢復,又有利于保土保肥,更有利維護生態安全;顯著的生態效益進一步促進了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種玉米-養牛羊-建沼氣-廢渣還田”等模式,則更是提升了麥積區循環農業發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