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創新經營模式 培育壯大富民產業
——麥積花牛鎮青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助推精準扶貧深入開展
今年以來,麥積區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重大任務,堅持把培育壯大富民增收產業、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作為貫徹落實“六個精準”要求,促進貧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圍繞解決精準扶貧“扶持誰、誰來扶、扶什么、怎么扶”的問題,積極探索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貧困農戶利益鏈接機制,大力發展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由青軍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花牛鎮白家河村探索出了“合作社+貧困農戶+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為組織貧困戶抱團發展,助推精準扶貧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有效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和貧困農民增收步伐。
一、注冊成立農民合作社,興建果品產業發展基地。花牛鎮白家河村地處麥積區渭河流域南部山區特困片帶,全村有白家河、巧合2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231戶1027人,現有貧困戶158戶741人,貧困發生率72.15%,屬麥積區重點貧困村之一。2012年,針對白家河村農戶發展蘋果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種植零星分散、經營管理粗放、投入資金短缺、“花牛”品牌效應發揮不充分等問題,著眼于做大做強果品產業,提升花牛蘋果品牌優勢,促進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由白家河村農民企業家、村支部書記白青軍組織籌資60萬元注冊成立了集果樹種植、苗木生產、農產品銷售、加工、運輸、儲藏于一體的花牛鎮青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內設規劃設計、技術指導、資金管理、農資購置、信息咨詢、加工儲運及購銷服務等6個服務部,現已發展入社貧困戶社員135戶700余人,社資已發展到1100萬元。該社秉承服務“三農”、助農增收的理念,堅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把探索創新經營模式,培養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助推貧困村發展,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以花牛鎮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為依托,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由村委會牽頭流轉土地8000余畝,合作社墊資在花牛鎮白家河、董塬、東緱3村建成蘋果基地6083畝,核桃1960畝。建園區域涉及3村516戶2369人,帶動貧困戶349戶1579人。預計果園掛果后年產蘋果13600噸,核桃1176噸,總產值達8400萬元,帶動社員年戶均增收20萬元,年人均收入達1.5萬元,有力地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二、探索互利共贏產業模式,帶動貧困農戶抱團發展。合作社以“服務社員、致富農民”為宗旨,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堅持“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以農戶自愿互利合作的方式,為社員提供優質服務,果園未掛果的前5年,合作社采取引導貧困農戶積極入社,農戶自愿認租流轉果園的方式,以20畝或50畝為標準,簽訂土地果園承包合同,將已建成的果園提供給社員,并由合作社為社員墊付前5年的農藥、化肥、農用機械及果園道路、灌溉基礎設施、土地流轉等費用,每年每畝墊付前期作務費用1500元,為貧困農戶減負增收提供保障。承包果園社員自行提供務工人員,并在合作社的統一指導下作務果園。果園掛果后,果園歸社員管理,并在兩年內向合作社返還前5年的所有費用;合作社負責果品銷售,以每年高于市場價0.1元/斤的價格統一購銷社員果品,確保貧困農戶真正依靠發展蘋果產業獲得更多更大受益,實現合作社、貧困農戶風險共擔、互利共贏,共同富裕。通過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將分散經營、無力發展的貧困農戶組織起來,形成抱團發展的格局,有效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目前,合作社已墊付果園前期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向86戶貧困戶承包果園2640畝。
三、強化果園規范經營管理,科學快速發展提質增效。為了確保合作社的規范運營,促進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采取“六統一”的管理方法,不斷強化果園作物管理水平,科學快速推進果園提質增效,在勞動、技術、資金、信息、等環節提供高效服務保障。一是統一規劃。合作社立足本地實際,結合區域結構及全區產業布局,研究制定適合本社發展的統一規劃;二是統一種苗。合作社統一購置種苗,價格合理,確保質量,保證純度,提高成活率;三是統一農資。通過合作社統一采購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降低生產成本,間接增加農民收入。四是統一技術規程。合作社通過加強科技培訓,加大科技投入,強化技術指導,實行統一技術規程,開闊社員視野,更新社員觀念,增強社員合作意識,提高社員整體素質和作務水平。邀請果樹專家、鄉土能人開展果園精細化管理、果樹嫁接、間作套種等實用技術培訓班10期、參訓農民600多人次,組織社員外出考察學習6批60多人次,果農果樹培訓基本達到全覆蓋,確保了戶均有一名果樹栽培管理明白人,每10戶有一名技術能手;五是統一品牌。合作社通過商標注冊、產品包裝和廣告宣傳,打好品牌戰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六是統一銷售。合作社通過統一銷售,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牽線搭橋,把農產品有序地引向市場,從而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增強農民承受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四、積極謀劃培育多元產業,確保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為了積極培育多元富民產業,帶動更多貧困農戶增收致富。花牛鎮青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針對白家河、東緱等村貧困農戶不同發展需求,以落實“1+18”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實施方案為契機,依托當地區位優勢,超前謀劃,由青軍種植合作社牽頭,引進技術人才,由白家河自然村116戶貧困戶以扶貧小額貸款入股、風險共擔、年終分紅的方式(對個別不愿承擔風險的貧困戶采取每年一次性給付4000元的補償金,期限3年),計劃在白家河自然村投資500萬元建設占地15畝的現代化養雞場一處;由益農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和三豐菌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引進技術,由巧合自然村42戶貧困戶以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分紅的方式,以每年每畝1000元價格流轉土地200畝,在巧合自然村首期新建50個菌業蔬菜大棚。同時圍繞延伸產業鏈條,由合作社自籌資金500萬元,在白家河建設2000噸果品保鮮貯藏庫一座;在巧合自然村流轉土地20畝,由天水宏坤建筑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雜糧食品加工及糯玉米研發基地一處,建成800畝糯玉米種植基地,帶動該村群眾發展糯玉米種植和富余勞動力就業,通過發展多元富民產業,帶動當地及周邊貧困農戶采取“合作社+貧困農戶入股分紅+產業”的模式,擺脫貧困面貌實現增收致富。
通過不懈努力,麥積區花牛青軍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和“六統一”的管理方法,總結其運行模式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適合種植合作社的運營。這種模式通過基地種植,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很好地把合作社與農戶精準結合起來,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了不合算”的事情,實現了千家萬戶和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二是適合規模化生產。通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品種改良、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質量等,易于擴大產業規模,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三是適合貧困農戶受益。前期農戶基本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基地建設前期費用都由合作社墊付,且產品都由合作社統一收購,解決了農戶的一切后顧之憂,確保了農戶利益,這一模式成為了新常態下推動精準扶貧深入開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