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 自“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麥積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原則,堅持高位推動、科學謀劃、系統治理、統籌推進,分級分類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堅持高位推動。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責任制,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在區委常委會會議、區政府常務會等會議上對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并多次深入一線進行督促檢查,有力推動了各項任務落實。先后制定出臺了《麥積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麥積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辦法》等文件,為農村生活污水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
堅持系統謀劃。按照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對全區17個鎮、300多個行政村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對數據資料的分析研究,結合縣域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對污水收運及處理系統的建設進行需求分析,確定各鎮農村生活污水收運系統及處理系統的建設模式,堅持“河流沿線先行一步、人口集中區域重點推進、小型村莊分步治理”原則,梯次推進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制定了麥積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近遠期目標,統籌規劃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實現生活污水治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主次分明。
堅持分類治理。采取統籌謀劃與分步推進相結合、分散治理與整村推進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環境融合相結合、多措并舉與創新提效相結合,高標準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是針對坑塘采取生態治理措施,主要采用氧化塘+人工濕地公園治理模式,通過生態系統的恢復,開展公園式的集中式處理設施站點建設,與村莊環境一體融合,實現設施站點變“公園”,如新陽鎮胡大村坑塘。二是針對城郊集中連片的水體,采用納入城市管網收集集中處理模式,如甘泉鎮玉蘭村。三是采取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相結合的治理模式,通過沿溝渠鋪設污水截流管線,將污水截流納入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如三岔鎮吳寨村。
堅持因地制宜。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來源于糞污染,針對這一現狀,按照“政府推動、群眾參與,因地制宜、財政獎補”的原則,結合鎮村自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配套等實際情況,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在已配套建設污水管網的易地搬遷新村、城郊村及主鎮區,推廣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在尚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推廣使用雙甕漏斗式衛生廁所、衛生旱廁等。累計投入7114萬元,改造戶用衛生廁所2.62萬座,建成行政村公廁383座。同時,按照“建管并重、長效運行”的原則,組建了18支鎮級專業化服務隊伍,配置了87臺糞污清運車,扎實開展廁所日常維護、糞污清運等工作,切實達到了源頭分類處置的目標。
堅持建管并重。按照“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政策性補助”的思路,累計實施了7個鎮級、26個村級污水處理站、11個主鎮區污水處理管網建設工程,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34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183公里。為使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的成、用得好,制定《麥積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辦法》,聘請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機構,組建管護隊伍,通過政府補貼、群眾自籌和集體出資等方式,多元化籌措運營管理資金,由第三方機構負責后續日常運營維護,全面保障了農村污水處理站正常運行,有力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農民群眾生活品質,擦亮了鄉村振興生態底色。
(新聞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