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7月5日,曾拋出一連串大手筆捐贈行為的SOHO中國再次出手,捐贈1000萬人民幣,用于改善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教育事業發展。與多數企業捐贈的“一錘子買賣”相比,SOHO中國此次試圖解碼教育捐贈的新模式:成立SOHO中國助學基金,用于提高當地學校的師資力量,創造自我造血功能,而不是解一時饑渴。

企業捐助要可持續和有計劃
近幾年來,中國企業家的慈善行為變得頻繁起來,從教育捐贈到扶貧、賑災,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角色開始擔當起社會責任。但大多數的慈善行為都沒有逃離一個誤區:被動性的外部導向占了大比例,很多企業為了簡單的面子工程和從眾心理而涉足公益,這樣的慈善舉動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企業捐助需更注重長期性、持續性、有計劃性,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公益產業。”捐贈會上潘石屹(潘石屹博客,潘石屹新聞,潘石屹說吧)說,最近在總結06年業績的時候,發現各項成績都超出預期,但有一項沒有達標:在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方面沒有完成預定目標。06年SOHO中國的捐款才有630萬,爭取07年抽出更多的時間和資金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來。
其實成立1000萬的助學基金背后是有故事的。黃南州是青海最貧困的地方,全州五個縣僅有一所講漢語的完全的普通學校,其他都講藏語。6月份,包括北京政府官員、學校領導和部分企業家一行前去黃南州考察發現,這里的學生都是幾百公里遠的山溝里走出來的,學校配套非常差,甚至已經是危房了,政府不允許人再進去。還有一所小學,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縣城里,學校沒有圍墻,只有一個土廁所,小學生害怕,不敢上廁所,就把宿舍和教室周圍當成廁所,可以說環境非常糟糕。其實他們僅僅需要一堵圍墻和一個廁所而已。
應該是企業的慈善行為列入公司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規劃”中去,而不是臨時擠出資金來搞公益行為。這就要求企業在作預算時要有計劃的為慈善公益騰挪出空間,要有規劃性和計劃性。今年上半年,甘肅天水的學校,許多孩子們是從秦嶺的大山里走上10公里、20公里路上學。在路上相伴而行,辛苦也不安全。中午學校沒有食堂,也沒有宿舍,學生們只能坐在教室里吃從家里帶來的干糧。SOHO中國拿出了200萬元修建了一棟教學樓,學校學生從100多人擴充到了1530人。“天水市市長也對此非常關注,表示正在申請建宿舍的款項,SOHO中國承諾,政府投多少錢,我們就出多少錢!” 潘石屹說。
對于國內多數企業在慈善捐贈上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潘石屹表示,做捐贈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物質層面的支援、精神層面的提高,雙管齊下,循序漸進將事情做到更好。在本次1000萬啟動助學基金前,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慈善1+1”節目上得知,六歲以下聽不到聲音的孩子,只要有一部兩千元的助聽器,絕大部分孩子就可能具備語言能力。在現場,我為500名這樣的孩子捐助了助聽器。 SOHO中國在慈善行動上是長期戰略使然,而不是拍腦門的沖動。
改善硬件不如創立造血機制
過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的是與聯合國基金會等組織聯合做慈善、做捐贈,但是這些捐贈是否真正解決了需要幫助的人?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的公益機構自身的管理與運作方面存在缺陷與不足,如未能開發足夠的捐贈對象和項目,捐贈人可選擇的范圍過小,而且運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高,捐贈款項的使用情況往往不甚明了。甚至人們發現自己出的錢被挪用,善款被貪污,扶貧款被用來買車蓋樓。
而且中國企業在慈善捐贈方面不重視效果評估,認為捐出真金白銀后就完事大吉了。對于這種錯誤觀念,成立SOHO中國助學基金的潘石屹表示,尤其是做教育捐贈,不僅要關注教育的硬件設施的提高,更要注意軟件服務的配套。目前邊遠窮困地區的教育不能得到大力發展,其中師資力量的匱乏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此次SOHO中國在捐助中,不僅注意到了提高硬件設施,還師資力量提升上創立自我造血功能。北京崇文區的光明小學和匯文中學決定在師資力量上幫助這些學校。這些都表明,慈善在教育能改變人的思想,能幫助他們走出來,企業應該更注重慈善捐贈的效果,而不是只是掏錢。
比爾·蓋茨自己成立慈善基金會就是個好辦法。巴菲特只所以把錢捐給了蓋茨基金會,是因為蓋茨基金會是最有效率的慈善機構。這和他做股票生意的邏輯一樣:一定要把錢交給最稱職的經營者。無獨有偶,孟加拉國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創辦農村銀行,向貧窮農民貸款,被稱為“窮人銀行家”,他所倡導的小額信貸業務在全球幫助數百萬人口脫貧。而在中國,在SOHO中國成立基金運作慈善事業前,江浙地區的“留本冠名基金”捐贈方式也是一個慈善捐贈有序運作的嘗試,把基金企業化運作的增值部分拿出來捐贈。可見,這些都是在試圖激活企業捐贈的造血機制,避免企業的慈善行為短期化、無效化。(編輯:陳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