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 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
在中國,談論房地產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占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的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
和很多人一樣:上大學——工作——辭職——經商,看似不起眼的人生經歷。但是,“勝者為王”,潘石屹成功了,他已經成為國內最著名的開發商之一。
但英雄也有過苦難,成功之前的潘石屹曾同樣落魄過。
1963年10月出生于甘肅天水,大學畢業后供職于石油部;1987年辭職南下打工。
辭職后,花50元請人帶路偷爬進了深圳特區,開始了什么能掙錢就干什么的生活。1989年轉戰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伙注冊成立萬通公司。開始體會創業之初的艱辛,遇到意氣相投的合作人,卻因為他們辦公條件差而離他們而去;與某國有小企業簽訂了承包合同,可第二天就遭到了撕毀合同的厄運。后來與合伙人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又短時間內為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
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組建北京萬通。一個偶然的機會,潘石屹為北京萬通挖到數億元的利潤,開始嶄露頭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認識了在華爾街高盛銀行工作的張欣,同年10月兩人結婚。
1995年9月,潘石屹離開萬通與妻子創辦紅石實業,開創出后來SOHO中國的大局面。
SOHO中國有限公司(前身北京紅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由潘石屹和張欣聯手創建,是一家為注重生活品味的人群提供創新生活空間以及時尚生活方式的房地產開發公司。
SOHO中國在北京CBD核心地帶共計開發面積158萬平米,占整個CBD開發量的20%,已經完成和正在建設的項目有:48萬平米的“SOHO現代城”、70萬平米的“建外SOHO”、17萬平米的“SOHO尚都”,15萬平米的“朝外SOHO”以及8萬平米的“光華路SOHO”;同時,SOHO中國在北京長城腳下和海南博鰲分別開發建設了全球知名前衛建筑項目“長城腳下的公社”和“博鰲凱賓斯基飯店(原博鰲藍色海岸)”等。
在張欣和潘石屹的領導下,SOHO中國開發的每個項目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SOHO中國在北京CBD的項目開發量占CBD總開發量的五分之一;銷售額占北京CBD的39%,獨占CBD三分江山;自1999年以來,連續多年蟬聯北京銷售冠軍,并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納稅前3名。
2005年底,SOHO中國實行戰略轉型,退出住宅市場,全面轉向商業地產,并積累了在市中心繁華地帶開發商業物業的豐富經驗。SOHO中國在北京CBD已開發和即將開發的SOHO現代城、建外SOHO、SOHO尚都、朝外SOHO、光華路SOHO五個項目商業面積達25萬平米,店鋪數量接近2000家,其規模在CBD所有商業物業中居于首位,F正在開發的三里屯SOHO位居北京城市中心著名的三里屯酒吧街南側,周邊商業繁華,建筑面積47萬平米,是SOHO中國到目前為止開發金額最大的大型綜合項目。
目前,SOHO中國在中國開發項目的總面積已達245萬平方米。無論是公司還是潘石屹個人,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
2005年,潘石屹當選新浪網“2004年地產年度影響力人物”;被《財富》中文版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屆領袖”之一;SOHO中國榮獲“2005年中國地產藍籌企業”殊榮;長城腳下的公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中國的十大新建筑奇跡”之一。
2006年,SOHO尚都銷售額近30億元;朝外SOHO開盤6天銷售額達9個億;SOHO中國入選《財富》雜志中文版評選出的“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全明星榜第九名;
2007年, 朝外SOHO以26.79億元的銷售額榮獲搜狐網“2006年度北京單盤銷售第二名”。2007年1月12日,潘石屹新浪博客總訪問量突破3000萬。
在房地產這個領域里,以資源+資本決勝應該說是一個鐵律,因此土地儲備與上市成為房地產企業發展的戰略大事。這是大多數企業的選擇。
但是,潘石屹心中的理想公司是一個“三無公司”:無債務、無土地儲備、無固定資產。
“永遠不做大多數”的潘石屹和張欣的Soho中國,卻把“創意”做為核心競爭力,單個項目銷售達40多個億,成就了中國地產的另類傳奇。
潘石屹自己也說自己“已基本娛樂化”了,成了“潘子怡”。雖潘石屹喜歡跟媒體玩、跟購房者玩,也喜歡跟知名開發商打堆。
但是“不與競爭對手競爭”,卻說明了他另立獨行的特點,打著“領著你玩”的口號,說白了就是:不跟你玩兒。
一、不競爭。
“不與競爭對手競爭”是潘石屹在出道之初就訂立的發展原則。潘石屹堅持“新鮮最好賣”的觀點,不惜克服各種爭議和市場風險;堅持把他的客戶群定位為:處于發展階段的“創造階層”,而擺脫常規的客戶定位方式。
潘石屹告訴員工說,我們要做得象日本索尼一樣,只做第一。
他認為,創新就象大霧天開汽車,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但是話說回來,盡管相對來說承擔的風險比較大,但你卻是走在最前面的一輛車。
比如位于CBD的建外Soho,主張極簡主義,就是消滅所有多余的東西,能不要燈就不要燈,能不要暖氣就不要暖氣,所有的房間都沒有梁。如此大膽的設計在全世界也算是超前的。
這被現代城的一業主氣憤的說成是:“這跟醫院有什么兩樣,全是白顏色!”
偏偏是這種離譜而極端的建筑設計、新奇而前衛的時尚概念,競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以“創造力”超越 “奢華”,在同類市場上他的項目價格都比別人高。新鮮的東西在市場上才有沖擊力,對客戶心理才有刺激力,經過了萬通新世界、Soho現代城、長城腳下的公社反復驗證了“新鮮最好賣”的論斷,所以建外Soho的銷售老潘一點不擔心。
二、尋找密碼。
以人為本,是我們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在一段時間內幾乎所有項目的宣傳品上都要寫上了這句話。
但是,如何以人為本?卻少有人去思考過,去執行過。
Soho中國,給出答案:尋找密碼。
他認為:以人為本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同時,也承認人是分階層的,讓同一類人住在同一社區,房子尋找“密碼正確”的主人,主人尋找“密碼正確”的房子。人人都在尋找“密碼正確”的鄰居,尋找“密碼正確”的社區。
潘石屹總結過現代城的典型客戶:第一年紀比較輕,第二學歷比較高,第三有50%的人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所以,Soho空間——“把可能留給明天,把靈活留給未來”,就是“正確密碼”。
三、建筑藝術。
2003年9月7日在威尼斯,世界第八屆建筑雙年展,張欣面對全世界的建筑大師,與西薩、伊田豐雄站在一起,獲得“個人建筑藝術推動獎。”
張欣對于每做一個樓盤都先有一個感覺,感覺應該做成什么樣子的,然后再從全球范圍內尋找一個最優秀的設計師把這種感覺具體表達出來,變成建筑空間。
現代城——Soho;建外Soho——城中城;建筑師走廊——建筑博物館; 博鰲藍色海岸——全新的度假及會議方式;Soho尚都——尋求一種藝術的線條,張揚的理念,不規則的時尚。
張欣說,她現在要提的是“混合(MIX)”概念,就是在她的樓盤中包括了一切和生活相關的,而不僅僅是居住的房子。
“看到未來才能賺錢”,“中國的建筑時代——留下建筑精品”,這是他們提出的理論或者說口號。
造不一樣的房子,實現建筑與藝術、生活最大限度的融合,在設計建筑時,對文化、藝術、歷史的因素考慮多一些,把建筑做為一種藝術去推動,給建筑賦予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他們實際在操作的東西。
四、無為而治。
或許是老潘喜歡“禪”一類神秘的東西,所以,潘石屹公司管理上主張 “無為而治”,他心中的理想公司是一個“三無公司”:無債務、無土地儲備、無固定資產。
潘石屹認為房地產開發商最適合做成“氣態”公司,像一些國際知名品牌公司,第一沒有設備,第二不儲備原材料,有的只是一個牌子和部分管理人員。但他可以把世界上最優勢的資源整合起來為自己工作,最終創造出巨大的價值。房地產開發的過程就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
在潘石屹看來,管理沒有太多的理論,只要大家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在做該做的事就行了,他認為這叫“無為而治”。
鐵定的季度員工表彰大會、只看結果、末位淘汰制這三條是簡單不過的管理制度了。
只要能調動絕大多數員工積極性,抓住市場機會,及時規避市場風險,嚴格遵紀守法,這就是潘石屹認同的管理精髓。
五、地產明星。
潘石屹自己也說自己“已基本娛樂化”了,成了“潘子怡”。
他利用每年都要集中的一段時間到全國“巡演”一圈;他為SONY產品代言、拍廣告;他們夫婦在藝術、時尚、娛樂領域頻頻露面。
盡管忙于各種演講、論壇、沙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而并沒有實際的收益,但潘石屹還是樂此不疲。
做為一個商人來講,潘石屹卻看到了隱含的商業價值。在建外Soho的客戶統計結果中,國內異地客戶占50.23%,這讓潘石屹看到“巡演”的意義,他說“這種宣傳當時看不出效果來,但以后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有人因為這個來買房子!
而廣泛的露面,已經讓他們本身就成為了廣告,尤其在時尚潮流和新生活方式的引導上,潘張儼然已把他們自己成功地塑造成為了當今中國的“意見領袖”,這為其樓盤的推廣奠定了先決的優勢。
SOHO中國:愛“SHOW”的地產大佬——潘石屹
提到SOHO中國,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潘石屹!
北京地產以“玩概念”而著稱,潘石屹便是其中的“高手”。SOHO的房子被他“玩”的熱銷,其本人也被“玩”成了“娛樂明星”。
將自己說成“潘子怡”是語出驚人,與地產“大佬”們的爭論更使他名身大噪。
2006年7月,他與萬科董事長王石就“地產是否是暴利行業”展開爭論。王石認為:土地壟斷供應是暴利關鍵,房地產一直存在著暴利。而潘石屹則認為:現行體制不可能有暴利,現在房地產是有點利潤,但絕不是暴利行業,房地產的極限凈利潤率只有26.6%,在現行稅收體制下,開發商沒有可能獲取比這更高的利潤。
相對而言,潘石屹此前還有一次更猛烈的“論戰”,那就是與華遠老總任志強就“中國貧富分區”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