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智者的生活哲學
文 / 本刊記者 陳曉趣
他是地產商,是一個白手起家的風云人物;他是娛樂先鋒,是一個秉承著悅人悅己的信條走在時代前列的“弄潮兒”;他是地產大V,善于用思想的火花引領行業發展;他是潘石屹,一個提起中國地產就不得不說的智者。
2007年,潘石屹的SOHO中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當天募集了高達創紀錄的19 億美元資本,使SOHO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公開上市的商業地產公司。目前,SOHO中國在北京開發的五個項目占北京核心區CBD總開發量的五分之一,其商業店鋪數量接近2000家,規模在CBD所有商業物業中居于首位;公司銷售額占北京CBD地區商業地產銷售額的39%。當下的中國房地產界,潘石屹算不上最富有的,但絕對稱得上最吸引眼球的幾位地產商之一,原因正是他那智者的生活哲學。
“不靠譜”的夢想家
潘石屹日前零片酬客串出演的電視劇《我的兒子是奇葩》已在今年3月6日亮相熒屏。該劇中雖然有眾多觀眾熟悉的大腕演員,但地產大亨潘石屹在劇中的客串演出,卻顯得格外耀眼。
其實潘石屹的“玩物尚志”已經在業內出名不是一天兩天了,從2001年至今,他作為男主角先后接拍了摩托羅拉、IBM、索尼、LG電視廣告片;他還本色出演電影《阿斯匹林》;而且他還當起SOHO現代城的形象代言人,讓自己的大幅頭像印在SOHO現代城的戶外廣告牌上。而隨著“潘蘋果”日益走俏,“中國的蘋果之父”成為了潘石屹當下最時髦的頭銜。
有人開玩笑說潘石屹是房地產開發商里拍照片最多的,是攝影師里最會參禪打座的,也是參禪人群里蓋房子最多的。但潘石屹卻認為,這些都只是外在表象。他通過寫微博,最大限度包裝了自己的個人品牌,提升企業和產品的形象,同時也提升了自己所賣房子的無形價值,間接促進了公司旗下樓盤的銷售。而不論是從最早的博客,到時下流行的微博,潘石屹一直是遵循著媒體傳播的規律,采用現代化的傳媒方式,使自己不斷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人物,也成為許多創業者的偶像,更輕輕松松成為引導潮流的先行者。
潘石屹在接受媒體的采訪上非常配合,他喜歡先聲奪人的宣傳方式,這既給了媒體機會,也給了他自己機會。讓媒體關注他,讓公眾喜歡他,接受他這個地產“財閥”,接受他的房子,進而喜歡他的房子。其實在潘石屹的營銷理念中,宣傳永遠是第一位,宣傳做到了,好的產品才能夠被大眾所認識,才能引起目標群體的關注和體驗。賣房如此,賣蘋果亦如是。
“潘蘋果”的偶然命運
潘石屹出生在甘肅天水,是西北農村最窮的地方,但是天水的氣候、土壤、地理位置等條件與美國蛇果的主產地華盛頓地區非常相似,西北農村的工業不發達,因此環境沒有受到污染,天然的氣候條件讓天水蘋果格外香甜。當農民們開始在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下,扔下鋤頭“轉戰”蘋果種植,以為這是上天賦予的巨大商機,但是漸漸的老鄉們開始發愁,因為豐收的蘋果他們賣不出去,畢竟天水不是華盛頓,沒名氣,沒廣告,市場的認可遲遲不到,愁壞了村里的老鄉。這時當地的領導想到了村里走出的大名人——潘石屹。
而當老家來的人找到潘石屹時,他只是想了想就一口答應幫忙賣蘋果。潘石屹的加入,讓鄉親們看到希望。2014年1月中旬,在北京某大型超市,潘石屹穿上了超市的工衣,現場切蘋果,現場榨果汁給顧客品嘗,他的好朋友、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也到場助威,宣傳效應一時無兩。一下子,借助潘石屹的名氣,家鄉的蘋果堂而皇之走到了市場的前臺,成為消費者爭搶的商品。潘石屹的家鄉也因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潘蘋果”已經發展到三個品種,分別是紅富士、花牛以及黃元帥。而最會利用科技的潘石屹也不忘網絡的力量,在他的安排下,“潘蘋果”利用電商渠道已經售賣到全國22個大中城市。“潘蘋果”初步打開了市場。
此前地產圈里的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一直被業內人士封為“營銷大師”, 潘石屹的營銷魅力已經超越了地產界。這次把"蘋果"賣成"黃金"當然是潘石屹的拿手好戲, 但是商界名人加水果的營銷模式,潘石屹只是追隨者。在"潘蘋果"問世之前,兩位中國財經界地位頗高的掌門人早已涉足,且已經有風生水起之勢。曾經的"中國煙王"褚時健在2011年就推出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褚橙(橙子);2013年,聯想掌門人柳傳志緊隨其后,推出了"柳桃"。“潘蘋果”的售價是普通同類蘋果價格的數倍以上,但是仍然很受消費者的熱捧,潘石屹最擅長的就是提升利潤空間,其如此幫家鄉人賣蘋果,賣的已不是簡單的蘋果,這營銷過程的背后其實是在講一個故事,一個從貧困農村走出去的地產大亨把自己和蘋果一起“賣掉”,最終收獲了財富和鄉親們滿心感激的故事。
不放過任何一個宣傳機會的潘石屹曾為銷售"潘蘋果"拍了一段家鄉的視頻,視頻中提到與他同齡的小學同桌,現在正在種蘋果。潘石屹感慨道:“人生是一連串的偶然。我有99%的可能是種蘋果,只有1%的可能是今天的我。”
營銷就是講故事
如今的潘石屹扮演了太多的角色,正因為他是一名智者,因此他早就弄明白了這個社會的很多事物發展的實質和生存法則,所以他選擇的營銷模式就是“講故事”。在他的經營過程中,很少請人幫他的公司做廣告,因為他在營銷包裝下,本人精彩絕倫的一生就是一個活廣告。中央電視臺曾經這樣評價他:潘石屹不是最有錢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國絕對是最吸引眼球的。不管他是好是壞,媒體們還是喜歡他,因為他時刻都是受眾關注的焦點。
潘石屹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我騎自行車,有人說路太遠,你騎自行車走不到。但我走了一段換成了汽車,天黑以前我到了。我開汽車時他們又說,前面沒路沒橋有一座山,你過不去。我照樣往前走,到了山前我換了一架飛機飛過來了。”這就是作為智者的潘石屹內心真實的寫照。這樣的潘石屹是一個讓人能夠觸摸的有血有肉的傳奇,這樣的故事講起來才會有生氣,這樣做營銷公司才能更長久。可見,智者的生活哲學確實與眾不同,但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