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節,涇川大地一派喜人景象:把果樹像孩子一樣“侍弄”的果農,看著一箱箱蘋果裝車外運,禁不住露出舒心的笑靨;從暖棚圈舍里陸續出欄的肥豬健牛,給農家小院里換來一沓沓厚厚的鈔票……
近年來,涇川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積極實施“生態立縣、果畜富民”戰略,大力發展果、菜、草、畜四大支柱產業,在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曾以“涇龍”牌紅富士蘋果享譽國際農業博覽會的涇川果業,近年來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全縣果園面積已達29.08萬畝,其中紅富士就有20.8萬畝,建成萬畝鄉14個,千畝村86個,形成了南、北二塬紅富士蘋果和河川區酥梨綠色果帶。
“涇龍”牌紅富士蘋果先后在全國、全省獲得6項金獎,2003年通過了A級綠色食品認證。預計今年果品總產量達13萬噸,總收入將達到1.7億元。
就在塬區果品風風火火發展的同時,山區草畜、川區果菜等產業也呈遍地開花之勢。自2000年以來,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涇川縣充分利用坡地、“四荒”地發展人工種草,使飼草留床面積達到創記錄的20萬畝。隨著草地面積的增加,各類家畜飼養量也快速擴張,其中牛、豬飼養量達到40萬頭。而在312國道沿線的涇河川地,農民們則利用土地肥沃、交通便捷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初步形成了涇河川區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等保護地蔬菜為主的名優精細蔬菜區,以涇明、羅漢洞為主的地膜洋芋主產區,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張王牌。
不久前,記者來到涇河北塬上的張觀察村時,支書張志杰正在村里的小康屋建設工地上忙碌。他介紹道,今年的蘋果收成好、行情好,全村1895畝紅富士,實現純收入34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186元。“手里揣著大把票子的村民們,開始思謀著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這不,村里規劃集中修建高標準小康屋,一下子就報了100多戶。”張觀察村僅是涇川農民興建小康屋的一個縮影。按照“特色產業+小康住宅+庭院經濟”的發展模式,全縣現已建成上宅下店、前宅后院等類型的小康屋3500多座。
在涇川恒興果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門口停了一長溜滿載蘋果的貨車,仔細打量,車上裝的全是殘次果。公司經理劉宏亮告訴記者,進入蘋果采收期以后,幾乎每天都有這種熱鬧場面。最多的時候,他們一天收購了近500噸。
果農之所以將賣剩下的殘次果運到這里,自然是變“廢”為寶的一種最佳選擇。剛結完賬的飛云鄉元朝村果農劉小偉高興地說:“我家有3畝果園,每年都要為1000多公斤的殘次果發愁。拉到外地的果汁廠去賣不劃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果子爛掉。這下有出路了,能賣300多元錢。”恒興果汁公司每年可生產果汁1.5萬噸,需消耗原料蘋果10.5萬噸。而涇川蘋果年產量達10萬噸,其中殘次果在1.5萬噸左右,這1.5萬噸的殘次果被恒興果汁公司就地收購,就變“廢”為寶,實現產值480萬元。龍頭企業的建辦,解除了農民銷售產品甚至殘次品的后顧之憂,也為循環經濟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涇川縣始終把研究市場、開拓市場、建設市場作為重要環節來抓,堅持依托品牌闖市場,建辦公司連市場,簽訂合同拓市場,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縣已建成太平肉牛交易市場、丁寨生豬交易市場、羅漢洞草菜批發市場、飛云果品批發市場等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市場16個,年交易量150萬噸左右;建成果品保鮮庫60座、蔬菜保鮮庫5座,貯藏規模達6萬噸,這些市場和企業有力地帶動了縣域農業的發展,并輻射廣大周邊地區,成為隴東地區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和交易中心。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大力組織和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為廣大農戶提供產品銷售、市場信息和技術交流等服務。
目前,全縣建成各類農村專業協會組織256個,發展會員1.68萬人,主要分布在果品、畜牧、蔬菜和販運等行業。這些合作組織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的作用,有效地打通了縣內小市場和外部大市場的對接,加快了農產品流通。
“涇龍”牌紅富士蘋果通過協會組織的牽線搭橋,不僅暢銷全國,并且走出了國門,擺到了外國超市的貨架上。去年,全縣將近3萬噸的果品出口俄羅斯、英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