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手澆開小康花
火紅的六月,涇河兩岸,鮮花盛開。在柳綠花紅的農家小院,在麥浪翻滾的田野上,在碩果累累的果園里,到處洋溢著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平涼市新農村建設如百花爭艷,各顯芳菲,一個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僅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而且也引起了各方面專家、學者的關注。近日,記者走進了平涼市新農村建設的現場,親身感受新農村建設的火熱生活。
產業支撐型激發農民活力平涼市在新農村建設中,既不套用現成的模式,也不搞一刀切的行政推動簡單模式,而是按照區位的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把全市所有的村劃分為“實力型”、“成長型”和“待哺型”三種類型,梯次推進,力爭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年有突破,三年見實效,五年大變樣的目標。
涇河川區交通沿線具有產業優勢的“實力型”村子,在政府引導下,農民群眾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形成了產業支撐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崆峒區安國鄉過去雖然地處涇河川區,但是經濟發展的步伐卻不快。去年,鄉黨委在確定全鄉經濟發展思路的同時,把一批產業帶動型的能人選進了村一級班子,以產業支撐鼓起農民的錢袋子。今年,鄉上打出了東溝村“貴妃杏”、王堡村“大紅蒜”兩大品牌產業,在全鄉擴大種植貴妃杏1000畝,溫棚蔬菜500畝。在王子灣山坡新植的千畝杏產業基地上,鄉黨委書記秦文化說,我們安國的貴妃杏、大紅蒜在周邊地區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王堡村的“大紅蒜”以存放時間長、不生芽和營養價值高,走俏市場,種植大戶每年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去年,鄉上把一批產業帶動型干部推上村班子的崗位后,蔬菜、杏產業在全鄉出現了重點和規模突破的好局面。油坊村黨支部書記劉學智是村上蔬菜種植大戶,作為產業帶動型干部,他帶領全村群眾建起了24個蔬菜大棚、251個小拱棚,400畝大田蔬菜。產業支撐起了油坊村經濟發展的藍天。劉學智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他告訴記者,蔬菜產業富了油坊村,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子,用上了電話和手機,大多數農戶買了農用車、摩托車。
記者在農民小康屋的建設工地上看到,率先富起來的村和農戶,都是支柱產業發展的專業村和產業大戶。靈臺縣蔡家塬村、涇川縣丁寨村、崆峒區王寨村、崇信縣黃寨村、華亭縣前嶺村、莊浪縣西街村、靜寧縣聯盟村等一批典型依靠養殖、種植、果樹產業,支撐起了新農村建設的大廈。
城鎮帶動型改變了農民生活觀念小村鎮大戰略,是平涼建設新農村的主題。從2003年開始,平涼市各級政府把村鎮建設的規劃與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群眾的居住條件相結合,以項目為支撐,整合資源,分層次推進。并圍繞農業產業開發,建設以發展平涼“金果”為主的“前宅后果”生態農宅,以做大紅牛產業為主的“前宅中種牗植牘后養”小康住宅,以農副產品加工和商貿為主的“上宅下店、前店后宅”經營性住宅。農民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產業規模在擴大,思想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地處靈臺縣南部山區的星火鄉蔡家園村,過去這里的農民住的是土坯房,牛棚連著睡覺房,鍋頭連著炕,喝的是溝里水,院子里牛糞和柴草堆放在一起。近年來,村上通過發展制種和養牛產業,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了,村黨支部因勢利導,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兌換宅基地、統一配套設施、統一放線、自主施工修建原則的指導下,引導農民投入資金550多萬元,建成集小康住宅、庭院經濟、家庭養殖、沼氣開發為一體的新農村農民住宅區。初夏,記者來到村民董俊西的小康屋,只見院子里干干凈凈,連一根柴草都看不到,住宅區和養殖產業區分開設置。老董告訴記者,過去住的條件差,人就不講究衛生,房子和院子里亂堆亂放,到了夏秋兩季,蒼蠅、蚊子到處亂飛,大人、娃娃也容易得病。現在家家戶戶住上了統一規劃的小康屋,門前是柏油路,房前屋后種樹養花,咱農民的生活也文明了。在蔡家園村的新農村農民住宅區,家家戶戶窗明幾凈,院子干干凈凈,講衛生、講文明在這里蔚然成風。
平涼市在村鎮建設中,配套開展了清潔家園、清潔村莊、清潔道路、改水、改路、改廁、改圈等為主的村容村貌建設,讓農民群眾在和諧、文明的環境中改變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全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在農村廣泛開展了“文明村”、“五好家庭”創建活動,形成了鄰里和睦、尊老愛幼和比致富、比誰家產業發展快的新風尚。新農村、新生活、新觀念,這些流行的詞語正在成為農民群眾使用最頻繁的口頭禪。
涇川模式成為農民借鑒的樣板5月,涇川縣廣袤的田野上飄溢著誘人的果香。走進果園、走進農家院落,一幅幅新農村建設的美景映入眼簾。
黨原鄉丁寨村是我省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村,全村家家戶戶養豬,養豬千口以上的3戶,百口以上的88戶,全村的生豬飼養量達到4萬口,形成了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格局,人均畜牧業收入達到3209元。村民富了,村黨支部及時引導村民按照“生態奠定基礎、產業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的思路,發動群眾全方位建設丁寨農民新村。按照商貿、住宅、產業一體化的要求,做到統一規劃、集中連片、人畜分離。記者在丁寨村看到,新農村建設的雛形已經在這里形成,房前屋后,花草、綠樹郁郁蔥蔥。電話、自來水、沼氣入了戶,門外是寬敞、筆直的柏油路。村民們喜形于色地告訴記者,我們這里和城里人生活不相上下。丁寨村建設新農村的模式是涇川縣的一個典型代表。全縣針對“實力型”、“成長型”和“待哺型”三種類型的村,在新農村建設中走出了政府引導,農民自主建設;政府主導、農民參與建設;投資啟動、扶貧開發的三條路子。形成了產業支撐型、資源開發型、城郊經濟型、扶貧開發型和政府引導型5種模式。涇川縣建設新農村的5種模式已經在全市新農村建設的高潮中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