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新聞網10月28日電 凌空塔是甘肅崆峒山的標志性建筑,因長期的風雨侵蝕,目前,凌空塔的塔身已多處裂縫并傾斜,亟待修葺。前日,記者從甘肅省平涼市文化局獲悉,現在崆峒山凌空塔維修項目方案已經完成,項目款額也即將籌備到位,預計明年3月份,游人有望看到全新的凌空塔。
凌空塔應為宋代建筑
關于凌空塔始建時間,清嘉慶年間撰就的《崆峒山志》記載:“(明)萬歷十三年”。因此,一直以來,人們便認定凌空塔修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人們對此提出了質疑。近日,甘肅省省文物局有關專家經過現場勘察,認為凌空塔應為宋塔,至于建造年代還在進一步核查。
近年來,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博物館館長張文舉經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考查、辨析也斷定凌空塔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
據張文舉館長介紹,宋太祖“黃袍加身”之后的建隆元年(960)6月即下詔,一反周世宗時的廢佛政策,保護寺院;太宗在位期間,曾大建佛寺,并專設譯經院,大量翻譯佛經。真宗不僅是道教的鼓吹者,也崇信佛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崆峒山主”的沙門重義獲得了“賜紫方袍”的殊榮。他因何獲“賜紫方袍”,史無明載。
張文舉館長認為,應該是因為他主持建成了舒花寺建筑群(包括譯經樓、御書院、凌空塔)有功而名達朝廷使然。經過張文舉的多方考察和研究,他認為凌空塔很可能建在宋仁宗即帝位之初的年代,也就是天圣七年之前。
塔身裂縫勢在必修
據地方志記載,僅從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至穆宗隆慶二年(1568)的91年期間,平涼一帶曾出現過12次地震,其中有兩次較大的地震,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一次是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初春。兩次大地震都對凌空塔造成一定的損害,如塔底層券門和二層西券門上的方形凹面,原來應有的題名之類已被人為更換,顯然不是近代人所為,這與萬歷十三年維修應有密切關系。因此,清嘉慶年間撰就的《崆峒山志》記載的“(明)萬歷十三年”應是維修時間。
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如今的凌空塔塔身已多處裂縫,且塔身也已經傾斜。為此,省文物局將凌空塔維修列入了全省文物維修計劃。
日前,甘肅省文物局的有關負責人帶領該局古建筑維修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在現場查看后,召開了凌空塔維修協調會。會議認為,凌空塔作為崆峒山的標志性建筑,維修保護非常必要。同時要求,在近期內由省文物局古建筑研究所和崆峒山管理局共同實施維修,爭取在保護原貌的基礎上,讓凌空塔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游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