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3月3日電 (記者 朱世強)記者3日從甘肅南石窟寺文物管理所獲悉,開鑿于北魏時期的南石窟寺石窟內的浮雕、壁畫脫落及巖體風化現象比較嚴重,加之沒有技術手段降低山體含水量,阻止水分向窟內滲透,“窟內浮雕和壁畫面臨進一步惡化趨勢”。
該所所長曹應強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建于侏羅紀紅砂巖上的此石窟群,開鑿年代久遠,巖體本身風化嚴重,其又處于涇河岸邊,山體含水量大,較高濕度加劇了石窟風化和浮雕、壁畫脫落的速度,對建在這種巖體上的石窟進行保護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南石窟寺位于甘肅涇川縣涇河北岸山崖,開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是中國北魏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其主體造像為7米之高的7佛造像和2尊彌勒菩薩像,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應強表示,盡管做了大量保護工作,但因沒有技術支撐給石窟安裝數字恒溫、恒濕設備,以此來調節窟內溫濕度、延緩窟內浮雕和壁畫脫落,目前,保護工作形勢嚴峻。
2005年,南石窟寺主窟東大窟窟頂重約500公斤石塊掉落,導致石窟頂部出現大洞;2006年,該窟同一位置再次出現塌方;2008年,汶川地震致使該窟窟頂坍塌部分面積增大。
甘肅省文物局文物處負責人表示,南石窟寺的保護難度的確較大,尤其是山體含水量大、濕度加劇石窟風化和壁畫脫落的客觀現象一直是長期困擾的問題。關于石窟的保護修繕方案已申報國家文物局。
據知,南石窟寺主管部門已于去年向美國大使文化保護基金申請了南石窟寺窟頂排水工程項目,申請已經美國駐華大使館官員實地考察和大使審核,現正在最終核準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