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搶提速爭先進位正當時
——平涼市委書記陳偉就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本報記者 惠程華
進一步優化完善思路,提升工作標桿
記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奮斗目標,催人奮進。陳書記,請您談一談平涼市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的新思路、新舉措和今后的奮斗目標。
陳偉: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開啟了甘肅轉型跨越的新征程,吹響了富民興隴的沖鋒號,繪就了全省人民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宏偉藍圖。我們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就是要始終緊盯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和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這一重大使命,按照省黨代會提出的“五注重、五統籌、四發展”的要求,把平涼放在全國、全省的發展大局中來審視,放在趕超跨越、爭先進位的區域競爭中來謀劃,放在發展不足、不快、不優的客觀現實中來思考,進一步對照目標找差距,抬高標桿定措施,使各項工作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突破。對平涼市第三次黨代會確定的思路目標進行優化完善和豐富拓展,使我們的工作重點、任務目標更加符合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新思路、新觀點、新要求。按照“三個翻番”、“六個提升”、“兩個接近”和“一個縮小”的要求,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進一步測算,能快則快,能高則高,對“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提高2—3個百分點,確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確保實現翻番目標。
進一步聚焦著力重點,全面提速發展
記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在經濟建設上,要堅持發展速度、質量與效益有機統一,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形成多元支柱產業。陳書記,平涼市在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上有哪些新舉措。
陳偉:按照省黨代會提出“加快形成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格局”的要求,堅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推進,發展速度、質量與效益有機統一,制定完善各項落實措施,以“十大工程”建設為總抓手,真正把“八個發展取向”變為行動導向,把“十大重點行動”變為轉型跨越的具體實踐。
一是做大做強四大產業,建設四大基地。著眼建設隴東國家級能源化工、全國農區綠色畜牧、全國優質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態旅游四大基地,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煤電、草畜、果菜、旅游四大產業,著力構建以新型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著力打造能源化工、農副產品加工、裝備制造、新型建材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努力建設隴東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加快牛果產業適宜區“全覆蓋”,積極發展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大力發展以崆峒山為龍頭的旅游產業,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產業強市轉變。扶持發展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業,努力把現代服務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二是大力推進“一中心兩園區”建設。按照“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做大做強門戶城市”的要求,集中力量抓好平涼中心城市建設,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時代氣息、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的精品工程,提升容納人口、吸納就業和承接產業能力,努力把平涼建成隴東南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進一步加快平涼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推進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激活園區投融資平臺,力爭通過兩三年的努力,使工業園區發展規模和主要經濟指標躋身全省先進行列,成為平涼城市結構的次中心、統籌城鄉的試驗區,盡早建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加快論證建設平涼崆峒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著力構建“一中心兩園區”的城市空間布局。
三是下大氣力破解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問題。按照“加快提升基礎承載能力”的要求,進一步強化項目意識,不斷提高各級謀劃、爭取和落實項目的能力,力爭有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平涼。通過科學的規劃、政策的扶持、市場的辦法、高效的運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升交通通達能力、水利支撐能力、電網輸送能力、信息服務能力,構建覆蓋城鄉、功能完備、支撐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
四是加大招商引資,發展縣域經濟。按照“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的要求,積極支持酒鋼、華能、星王、利友等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力爭早建成、早見效。積極開展全民創業,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中小微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加大富民產業培育力度,發展一批產業集群,努力推動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轉型發展。
進一步改善民計民生,促進和諧穩定
記者:“努力讓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幸福、更有體面尊嚴”,這是省黨代會向各級黨組織提出的光榮任務。請問陳書記,平涼市在進一步改善民計民生方面還有哪些具體措施。
陳偉:我們在認真總結近年來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的基礎上,堅持每年集中力量實施一批民生工程,解決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堅持創業增收富民,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充分就業、公平就業和穩定就業。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好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困難群眾保障水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抓好醫療救助、五保供養、救災救濟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把新增財力更多地用于社會事業發展,把社會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傾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
進一步提升文明程度,推動文化繁榮
記者:圍繞建設文化大省這一根本任務,平涼市在建設特色文化名市方面將有哪些新突破。
陳偉:省黨代會提出“要著力打造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范區”,這是建設文化大省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也為我們加快建設特色文化名市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將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提升全民文明素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重點,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攬,廣泛開展“和諧五星”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大力弘揚“包容、和諧、務實、進取”的平涼精神,努力在全市人民中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廣播電視戶戶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工程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快捷實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為重點,做大文化基地,做強文化企業,做精文化產品,著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崆峒山旅游、皇甫謐針灸醫學、界石鋪紅色圣地、隴東民俗等文化產業基地,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做好大云寺、百里石窟長廊等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開發管理。大力繁榮發展文化藝術創作,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文化品牌。
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兩型”社會
記者:平涼山川秀美,素有隴上明珠美稱,請問陳書記,如何續寫好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兩型”社會這篇大文章。
陳偉:“生態綠色持續發展”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落實這一舉措,對我們平涼來說,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生態平涼建設,加強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集中打好植樹造林、水源保護、水土保持、生態恢復整體戰,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項目,著力打造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有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礦區污染及農村面源污染,嚴格“兩高一資”產業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支持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技術改造,強化節能減排問責制,實行環境容量總量控制。認真落實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探索建設平涼海螺循環經濟產業園,推廣清潔生產,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努力把平涼建成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