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 十大工程推動轉型跨越
本報記者 宋振峰
平涼在變。
崆峒山腳,涇河兩岸,一個個基礎設施項目全新亮相,建設如火如荼;一座座新建廠房拔地而起,生產熱火朝天;一個個新興產業競相搶灘,散發無窮活力……
大項目,大牽動;促發展,惠民生。今年以來,平涼市自我加壓,奮力趕超,通過多級突破、項目帶動,全面實施能源開發工程、現代農業“四個百萬”增收工程等“十大工程”,為轉型跨越注入了更加強勁的驅動力。近日,記者走進平涼,去探究這些工程背后帶給我們的啟示。
“求進”密碼: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將政策機遇轉化為一個個可以落地的項目
項目是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是促進轉型跨越的關鍵所在。
平涼人深知,轉型跨越必須在項目建設上求得大突破。可問題是,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平涼,大多需要中央投資,項目從哪里來?
平涼市委書記陳偉說,這就要按照省委要求,緊緊抓住當前政策疊加的大好機遇,悉心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對接政策,努力把政策機遇轉化為加快轉型跨越、促進科學發展的具體項目和有效舉措。
仔細梳理,平涼人眼前一亮,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新一輪扶貧開發綱要以及關天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對他們來說都是重大利好,從學習理解政策中把方向、尋突破,從潛心挖掘政策中找項目、謀項目。去年年底,經過10多次會議的認真研討,平涼決定,今年實施能源開發工程、現代農業“四個百萬”增收工程、平涼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平涼城區集中供熱和管網配套工程、河道治理暨土地復墾工程、城區道路暢通工程、文化事業基礎工程、社會管理基礎工程、旅游產業提質工程、生態環境連片整治工程等“十大工程”。
應運而生的“十大工程”,正是抓住了中央和省上難得的政策機遇。譬如,河道治理暨土地復墾工程,瞅準了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吹響的水利建設進軍號。據此,平涼確定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飲水安全等重點水利項目,使今年各類水利投資達到近5億元,比去年增加了1.5億元。
跨越之路: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后發趕超
通過學習運用政策,平涼市決策層深刻認識到,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挑戰,必須順勢而為,攻堅克難,下大力氣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平涼市委書記陳偉說:“推動轉型升級,是構建新型工業化格局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轉型跨越的首要任務。”
平涼煤炭資源富集。其中華亭煤田為全國13個大煤田之一,為甘肅省第一大煤田。但長期以來,平涼的煤大多當做原料廉價賣了出去。怎樣讓遍地的“黑煤”變“黃金”?平涼開始雄心勃勃打造起隴東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他們立足資源優勢,大招商、招大商,與大型企業集團加強合作,在煤的深加工和高效利用上下工夫,促進轉型跨越。
5月6日,平涼華泓匯金煤化有限公司70萬噸烯烴項目開工奠基。借此,中國第二大鎳金屬材料制造企業——陜西星王企業集團在平涼投資218億元的煤轉化循環經濟項目拉開帷幕。預計到2014年投產后,這一項目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35億元,上交稅金約30億元。
在大開放中推進大開發,在大開發中實現大發展。平涼加快“走出去”、“引進來”步伐,實施起了煤電化循環經濟項目。未來10年,酒鋼集團公司在平涼將投資300多億元,形成以煤炭開采為基礎的煤—煤焦化(蘭炭)—精細煤化工及配套產業—電—建材工業產業鏈。為了加快這一項目建設進度,在平涼的助力下,5月9日,酒鋼集團與江蘇悅達集團公司牽手合作、共謀發展,共同投資建設平涼天元煤電化有限公司煤電化循環經濟項目。
平涼人認為,轉型跨越,除了積極延伸傳統產業鏈條外,還要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光伏產業鏈在傳統的能源基地平涼落地生根。眼下,甘肅省唯一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平涼中科電新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占地1萬余平方米的廠房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總經理于清山告訴記者,今年一期建成后,生產規模將達到250兆瓦晶硅切片能力,預計年銷售收入5.36億元。到“十二五”末,生產能力將達到1500兆瓦晶硅切片。
支撐轉型跨越,還必須突出地方優勢和特色,著力培育多元支柱產業和多層次區域增長極。
用現代化理念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效農業。如今,現代農業“四個百萬”增收工程,即百萬噸蔬菜保障工程、百萬噸糧食豐產工程、百萬頭肉牛增效工程、百萬畝果園提質工程,成了平涼農民致富路上的“聚寶盆”。
挖掘資源優勢,使轉型跨越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擁有悠久文化底蘊的平涼市,借助總投資3億余元的平涼民俗文化產業園,擘畫起了新一輪文化騰飛,讓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富民“金庫”。
擦亮崆峒山這一金字招牌,讓平涼的面容愈發生動。今年,在旅游產業提質工程助推下,平涼旅游的宣傳廣告片不但出現在央視“廣而告之”,還首次登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強有力的宣傳推介,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來。今年‘五一’,平涼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均列全省第三位。”平涼市旅游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民生工程:將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分好發展“蛋糕”
經濟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民生。平涼決策層認為,唯有靠發展,才能解決百姓期望 與現實財力間的矛盾,也只有在財力許可下不斷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實現轉型跨越。
他們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大工程”中,以“民生工程”分好發展“蛋糕”。
平涼城區,采暖期得5個月。面對現在80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一到冬天,供熱就得大大小小215臺鍋爐全部參與,城里到處冒煙。煤燒得多,供熱質量還不好。每年總有一些市民抱怨,小區的暖氣燒燒停停,時熱時涼。
何不將平涼華能電廠發電機組進行供熱改造,從而將其余熱利用起來,為居民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恒溫供熱?
5月6日,總投資12億元的平涼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建成投運后,平涼中心城市將全面告別燃煤供暖小鍋爐,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粉塵排放問題,平涼唱響了“天藍藍”。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平涼還聚焦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下大力氣抓好各項民生工程,確保轉型跨越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一條涇河將平涼城區分成了南北兩岸。可長期以來,只有城市西面的涇河上架有八里橋、火車站、廣成3座大橋,今年平涼市投資8.8億元,在城東建起了雙橋路涇河大橋。現在,這座便民之橋,高達十幾米的橋墩已經巍然立于眼前。
讓城市美起來、靚起來,讓平涼宜居宜業宜游。干旱少雨、生態脆弱的平涼,現在通過綠地公園、南環路公園的建設,以及南北兩山綠化等,使一道蜿蜒、悠長的風景長廊伴著一河波光伸展開來。
一個個工程寫就的,不僅僅是“天更藍、水更碧、山更綠”,而且還使平涼獲得了克服困難、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不竭動力。借此,平涼必將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實現新的跨越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