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城變化有多大,平涼人心里最有數。
“一條馬路一幢樓,一個公園一只猴。”老平涼人曾這樣戲謔地描述昔日平涼城。一條路,人稱十里長街,從東到西一路上坡,從西到東一路下坡,來來回回,非它不可。
今天的平涼城,條條大路縱橫交織、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公園綠地星羅棋布……如果有閑暇,花上3元錢坐公交車直達國家5A級旅游景區——崆峒山去遛個彎兒,也是非常的方便快捷。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挺自豪:“我們平涼城也‘高大上’了!”
這種破繭成蝶的美麗變化依舊在持續,古絲綢之路上的“隴東旱碼頭”脫胎換骨今非昔比,值得駐足。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這座城市快速發展日新月異
“遠分秦隴三川水,收盡昆侖萬重山。”明代著名文學家、平涼籍人趙時春的兩句詩道盡平涼山水之城的特點。
南有南山、北有虎山,兩山之間是涇河。東西長20公里,南北僅有2公里的平涼城,很多年在山之間、河之畔悠然存在,卻又囿于山水制約,無法伸展腿腳。
山不會讓道、水不會挪地,平涼城“長不大”,似也在情理之中。路倒不止一條,貫穿東西的十里長街串起了南北向的若干道路,只是分布得隨意,有些失了章法。平涼市規劃局的總規劃師陳波是個南方人,當年初到平涼時,“感覺平涼就像南方的一個鄉村集市”。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腳步加快、新型城鎮化的全面發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機遇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火熱建設……這座陜甘寧結合部的節點城市,不再囿于一隅,適時提出因地制宜東擴、西優、南延、北展,沿河谷川地形成中心城區、城東平涼工業園區、城西崆峒山生態旅游文化示范區“一中心兩園區”的城市結構布局。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新思路破殼而出,兩山夾一水的地形不再成制約。近年來,尤其是“十二五”以來,平涼的城市建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城市的科學建設,規劃是“龍頭”。“當前,我們的城市規劃體系已比較健全,做到了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我們的每一項規劃既要高起點、寬視野,又要留有余地、富有彈性,更要符合平涼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符合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平涼市委書記陳偉在多個場合對城市建設規劃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現在真正可以做到我的藍圖我來實現。”陳偉深有感慨:“以前是建設在前,規劃在后。資金不足,規劃就改,現在是規劃絕不讓步。”
有了規劃,城市建設就有章可循。兩通兩達、四通八達、一線三點、六縱九橫等工程陸續實施,城區路網逐步合理。今年,圍繞城市路網完善提升,平涼市又集中全力實施改造東湖路,開建新科路,打通青年路,東大門道路改造二期、柳湖路東拓、雙橋路北拓等路網工程,下功夫打通城區“斷頭路”,暢通東西出入口,著力構建東進西出、連接內外、暢通便捷的城市環形快車道。
“原先外地車到了平涼,一下雨,看得見燈火通明,卻找不到進城的路。”多年來,出入平涼城區唯有312國道一條路。如今,“西出口由一個增至4個,東出口由一個增至6個,涇河橋由兩座增到8座,城區面積由16平方公里增加至36平方公里。站到南山頂一看,原來以平房為主,現在高樓林立。路網一支撐,河南河北城東城西,布局也科學了,教育歸教育片區,工業歸工業片區、商業歸商業片區。平涼城的變化,可謂脫胎換骨。”老城建工作者李建平對平涼城的變化,如數家珍。
如今走在平整寬敞的東入口大馬路上,據說原來能讓大卡車“馬失前蹄”的大坑小坑已杳無蹤跡。大道坦途,車來車往,為這座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城市寫下生動注腳。
快速“長大”的城市,依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10年前,20多萬人的平涼城只有一個公園——柳湖公園,如今已900多歲“高齡”的柳湖公園不僅健在,且更為“矍鑠”:湖面增大、綠地增多、仿古而建的柳湖書院靜立公園一角。
柳湖公園漸漸不再孤單,綠地公園、南山公園、虎山公園、寶塔公園、東湖公園陸續與市民見面。
今年國慶節前夕全面開放的綠地公園地處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市行政金融核心區,占了最火的地段最熱的地皮248畝。如此黃金地段能夠讓利于民,無疑是平涼城市建設中的一抹溫暖大手筆。為了減輕財政壓力,采用了拍賣地下空間換地面綠地的兩全之策。
綠地公園大氣開闊,原本在柳湖公園活動的大媽們于是轉移至新場地跳起了廣場舞。孩子們在此嬉戲、老人們在此健身。毗鄰的柳湖公園則因曲徑通幽吸引了年輕人流連徘徊。
一動一靜,各得其所。小城的安逸與舒適,在這動與靜中顯現。
山若是平涼城的骨,水就是平涼城的魂。“崆峒得涇而勢愈尊”,與巍峨崆峒相依相偎的,是脈脈涇河水。城在“長大”,原本繞城而過的涇河已變為穿城而過。長長的涇河大道在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一條裝扮城市的綠色長廊。涇河南岸景觀帶的綠化率達到了81%,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林水相映襯、人在畫中游”的濱水帶狀公園已成為平涼人的新驕傲。
“我這個老平涼人給外地人‘賣派’也有個‘賣派’頭了,蘭州的朋友一來我把他往涇河大道引,看你那好,還是我這好?”李建平說,“公園綠地處處都有,以前吃完飯巷口閑站著,現在上南山的上南山、走東湖的走東湖,跳舞的跳舞,鍛煉的鍛煉。”
過去荒山禿嶺的南北兩山也披上了綠衫,如兩道綠色屏障將平涼城“捧在手心”。平涼市林業局副局長李自來介紹道:兩山綠化非常不易,山體破碎,坡面陡峭,難以落腳。“靠站著挖坑栽樹幾乎不可能,只能從山上用繩索將人放下去才能完成。”
公園如明珠、綠地如繁星,南北兩山的綠色屏障已鑄就,環城沿路沿河的綠色長廊和崆峒山景前區綠色景觀形成……至2013年,平涼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4.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1平方米。
快速“長大”的平涼城依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令人欣慰。
城市深處的變化,細致入微溫暖民心
城市建設不應只是修路蓋樓,更應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過得舒心。
長期以來,平涼城區10萬戶居民1000萬平方米建筑的冬季供熱任務由164家供熱單位269臺小鍋爐承擔。小煙囪滿城立,居民和供熱單位卻都不滿意。2012年,平涼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在市民熱盼中開工建設,這是平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項目估算總投資11.7億元。一期工程于2012年5月開工建設,當年實現供熱面積100萬平方米,做到了當年招商、當年開工、當年供熱。2013年實現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今年計劃供熱8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可實現24小時恒溫,供暖效果好,群眾普遍好評。”甘肅紅太陽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萬彬說,還沒有享受到集中供熱的居民非常期待“集中供熱啥時進我家?”
集中供熱溫暖了居民的家,還潔凈了城市的天空。據統計,269臺燃煤鍋爐關停、拆除后,每年可減少煙塵排放量2.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85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63萬噸,每年可節約燃煤65萬噸。
棚戶區改造是城市建設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平涼市中心城區以城中村為主的棚戶區居住了6500多戶居民。“2010年開始,我們用近5年時間解決了3460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崆峒區政府副區長蘭正芳介紹道,“今年是棚戶區改造任務最大的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投入力量最多的一年。”平涼市政府征收與補償辦公室副主任姚治興和他的同伴們從農歷正月初八到今天,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為的是更多棚戶區居民盡快住進新房。
過店街的石松池老人半年前搬進了鴻盛錦苑小區,說起新舊對比,84歲的石松池有一肚子話要說:“以前是舊瓦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快塌了,一下雨屋里不敢站。現在我們老兩口住這兩室兩廳的樓房,吃水不用出去提,上廁所不用跑出門,滿意得很!”
與石松池老人同住一個小區的孫國榮之前住的公租房,同樣條件簡陋,現在住進了47平方米的新樓房,每月租金只需70多元。“與以前比,簡直天上地下,以前是旱樓,沒有上下水、沒有廁所;雨一大,水往屋里涌。門前一個窄巷巷,買上一車煤,只能拉到大街上,一點點往家倒騰。”
棚戶區改造,用最大的實惠和誠意溫暖著民心。
平涼城并不平,一下雨,低洼處積水成河是常事。2010年7月的一場大雨就曾淹了城西的電廠。隨著城市雨水管網改擴建工程的實施,下雨天雨水溢流的老大難問題漸成歷史。今年8月又下了一場強降雨,工程完工之處已無隱患。
先地下后地上,不能只求面上光,是平涼城建過程中秉持的重要原則。
違章建筑被拆除、馬路市場被取締、亂停亂放被制止、幾百輛公交車一次被更新、垃圾處置功能得完善、污水橫流的八溝一河煥然一新……多年來制約城市管理的瓶頸問題一項項被破解,一項項長效管理機制隨之被確立。
“作為平涼人,我們親眼所見隴東旱碼頭的每一次變遷,大街小巷的一次次變臉。”在平涼吧里,網友們為家鄉的變化由衷感到高興,他們在網絡里爭相“曬”出家鄉巨變的美圖:鐵路高速,四通八達;商樓住宅,鱗次櫛比;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平涼城的美麗蝶變,不僅見證了一座城的變遷,更見證了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崢嶸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