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特色優勢 打造勞務品牌
——訪中共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增祥
記者:秦安縣堅持不懈地大抓勞務輸轉工作,使勞務經濟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走出了一條勞務培訓→勞務輸轉→返鄉創業→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小康建設步伐的勞務產業發展路子。
陳天雄:多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縣農業大縣、人口大縣、人多地少、自然資源貧乏的實際出發,認準秦安的資源優勢在勞動力、發展潛力在勞動力的理念不動搖,特別是受“貨郎擔”精神的影響,啟迪了我縣治窮致富的思路,勞務輸轉工作由過去的“貨郎擔”到今天的“坐地商”,從最初的“游擊隊”到如今的“正規軍”,從過去的“副業”到現在的“支柱產業”,使廣大農民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闖了路子,摘了窮帽子,有力地促進了我縣經濟發展。2000年至今,累計向省內外輸轉城鄉剩余勞動力61.56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7.35億元,1.89萬名勞務人員返鄉創業,成為脫貧致富帶頭人,并帶動16萬人間接就業,還有130多名秦安籍勞務人員在尼泊爾、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務工創業。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來自于勞務輸出。2004年,全縣勞務輸轉人數達到了13.7萬人(次),勞務收入突破2億元。從總體上看,勞務經濟發展勢頭較好,發展成效可觀。認真研究勞務輸出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符合我縣實際的發展思路和目標,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全力抓好落實工作。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按照城市農村統籌、培訓服務齊抓、需求供給對接、創業就業并舉的原則。
記者:今后,在組織勞務輸轉工作上有哪些新舉措。
陳天雄:今年我縣勞務輸出勢頭強勁,截止8月底,全縣共輸出勞務13.2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4.46萬人(次),預計實現勞務收入1.4億元,新建勞務基地12個,累計達到112個,輸出地域擴大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尤其是在西部已打開了市場,站穩了腳跟。要按照立足西部、輻射東部、滾動推進、走向全國的思路,拓展領域,擴大規模,形成以西部和省內為依托、輻射全國各地的輸出格局。一是政府“訂單式”輸轉。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職能作用,把有組織輸出作為勞務輸轉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通過勞務工作機構組織輸出主渠道及婦聯、團委等群團組織輸出的輔助渠道,采取派工作組等形式,掌握用工信息,簽訂務工協議 ,以訂單形式不斷提高有組織輸轉的比例,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群眾盲目外出,沒處掙錢,掙不到錢的現象。二是“能人”帶動式輸轉。要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效應,以務工“老板”和致富能人為紐帶,加大培植勞務經紀人隊伍的力度,充分發揮他們思想解放、眼界開闊、經驗豐富、信息暢通的優點,由他們及時提供用工信息,帶領富余勞動力轉移。同時,要積極引導,對其中的優秀分子采取鼓勵措施,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三是親朋關系式輸轉。充分發揮在外秦安籍人員,曾在秦安工作、生活過的外地人員以及在外親朋好友的情感紐帶作用。各鄉鎮要充分加強與這些人的溝通與聯系,掌握情況,廣泛加強聯系,捕捉用工信息,擴大勞務輸出。四是基地“規模”式輸轉。要不斷鞏固全縣在外地的固定用工勞務基地,持續開展勞務工作,并尋求新協作,開辟新基地,提高勞務輸出率。五是個人自謀式輸轉。要不斷提高務工人員素質,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信息引導,提供維權支持,使富余勞動力到用工量大、用工規范的地區自謀輸出。六是就地安置輸轉。要加快推進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發展二、三產業,不斷為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參與我縣城市建設、生態建設和工業產業開發等重點建設,促進富余勞動力就地安置,使那些走不了遠門的人也有打工的地方。
記者:秦安是如何發揮特色優勢,打造勞務品牌。
陳天雄:要樹立以品牌占市場,靠特色打天下的思想,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當前要以與我縣建立長期勞務協作關系的地區、行業和企業為重點,以建筑施工、賓館服務、制鞋制衣等在省內外勞務市場形成規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領域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出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媧鄉家政妹”、“秦安名廚師”、“成紀服務員”、“大地灣建筑工”等勞務品牌,各鄉鎮要按各自的實際,創立自己的勞務品牌,形成全縣各鄉鎮各具特色的勞務輸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