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天水4月12日電(記者 莫華英)12日上午,在位于中國西北省份甘肅省的東南部、素有“羲里媧鄉”的天水市秦安縣,幾千名群眾與當地政府官員們一起見證了一場公祭華夏人文初祖的盛典。
這場由甘肅省天水市政府舉辦的公祭盛會,祭拜的是中華民族的一位人文初祖,也是神話傳說中為數不多的女性始祖之一:人首蛇身的女媧女神。
一種流傳甚廣的傳說認為,遠古時代,蒼天破而降雨不止,洪水泛濫,于是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積蘆灰而止水。她又利用黃泥參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
如今,在天水市秦安縣壟城這個距縣城還有45千米的中國西部普通小鎮,坐落著一座古樸的祠堂,祠堂的正廳供奉著女媧的神像。每年陰歷的正月十五,村民們都會自發前來祠堂祭拜。這里的人們對女媧的傳說深信不疑。談起女媧,他們都會以一種崇敬的神情,指著附近的山岡和丘陵,介紹“風谷”、“風臺”和“風塋”。他們說這三個以“風”命名的場所,分別是女媧出生、成長和辭別人間的地方,這些地方至今還遺留著女媧在此生活過的痕跡。
就在離這個傳說中的女媧誕生地大約六、七公里的地方,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遺存之一:距今8000多年的大地灣遺址。這個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以往在此舉行的祭祀女媧活動不同,此次公祭盛典由天水市政府主辦,十分隆重。公祭儀式開始后,由于附近的村民們都紛紛趕來觀禮,女媧祠堂對面約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儀式現場周圍很快圍滿了人,附近的民房樓頂、小山崗上也出現許多觀眾。
70歲的馬寶德老人是從遠在90多公里以外的天水市趕來,他說:“我特意趕來看這個女媧公祭儀式,這樣的活動可以教育我們,讓我們保持對祖先的尊敬。”
此次公祭保留了傳統的祭祀方式。王世貴是民間自發祭祀女媧的積極分子,也是一位受到村民尊敬的民間祭師。儀式開始前,他身著法衣、手持笏板、頭戴“三清冠”,守在即將供奉給女媧的“三牲”(豬、牛、羊)和“五谷”(高粱、小麥、玉米、黃豆、谷子)旁邊。他說,舉行公祭符合群眾的心愿,當地人每年都自發祭祀女媧,公祭肯定了人們尊敬祖先的傳統美德。儀式開始后,伴隨著禮樂,王世貴和其他民間祭師及數十位年長的“鄉老”一起,進入女媧祠并獻上供品。天水市的主要領導宣讀了祭文,許多人向他們心目中的女性先祖敬獻了花籃。
對傳說中的人文初祖進行公祭并非天水市首創。就在大約一周前的清明節,西安公祭了另一個傳說中的華夏男性先祖:黃帝。而在天水市,每年的7月份也會有另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公祭另一位傳說中的男性人文始祖:伏羲。
王小熊是承辦此次女媧公祭大典的秦安縣的縣委副書記。他說,秦安作為傳說中的女媧故里,舉辦公祭大典很有意義;女媧煉石補天、孕育萬物,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先祖們的勇敢和聰慧,公祭的目的就在于弘揚女媧精神,同時以此契機,開展女媧文化研究,促進文化和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據悉,1992年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天水市時曾為這個城市題詞:“羲皇故里”。如今伏羲文化研究會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學術研究機構,伏羲文化研究也取得了許多成果。研究大地灣遺址多年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朗樹德認為,秦安的考古發現和歷史傳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共同說明了該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他說:“對大地灣進行發掘以后,許多考古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有關傳說,但不是印證了歷史上卻有其人,而是表明了這里的確存在過古代農業文明。傳說和科學探索都表明這里的確存在過很古老的歷史文化,這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 朗樹德認為,傳說中的女媧等人文始祖更應被視為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或中華文化的符號象征,而不是某個具體年代的人。舉辦公祭的意義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尊敬祖先的傳統美德,在于強化我們對同一個中華文化的認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