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彩陶老藝人想為奧運獻賀禮
欲挑選56件精品代表56個民族送往北京

秦安縣興國鎮康坡村農民康新田,從名不見經傳的鄉村藝人到其制陶事跡被《全國民間藝人大辭典》收錄,不知不覺中,他在當地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如今,康新田有一個心愿:要從近幾年來燒制的彩陶中精挑細選56件精品,代表56個民族,獻給北京2008奧運會。
記者踏訪彩陶藝人
3月9日,記者來到康新田老人家。客廳博古架上擺放著老人制作的大地灣彩陶仿制品,樣樣精美。看著自己的作品,老人對記者說:“我有如今的日子,要感謝黨和政府,一是政策好讓我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其次是在我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駐村干部將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我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他回憶說,上個世紀70年代,他突發闌尾炎腹痛難忍,當時由于家庭困難,連38元的醫療費也無力承擔,駐村干部獲知該情況后,“違規”給他50元醫療費,他的命終于保住了。
刻苦鉆研制陶工藝
康新田今年66歲,他的父親是一位制陶匠,他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燒制瓦盆瓦罐等日常用具,自幼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技術。在他年齡稍微大一些時,由于家里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而所在的村子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燒瓦罐為生,因此他只好挑著燒好的瓦罐、瓦盆去天水、蘭州尋求市場,換回一些糧食或土豆,以此來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1978年,大地灣遺址被國家發掘后,出土的彩陶的形狀、質地、顏色、紋飾讓他久久不能忘懷。為了走出自家傳統手藝的圈子,在彩陶上有所創新,康新田多次前往大地灣文物發掘現場考察,并鉆研《仿制彩陶藝術》等書刊。1982年,征得秦安縣文化館、博物館、文化局同意后,他設置場地、打窯,開始按縣上給的圖紙復制大地灣彩陶。一次次地失敗,一次次地鉆研,他終于掌握了拌泥、輪之、燒坯等6道工序。之后幾個月時間,他的600多件陶器制品燒制成功了,受到縣上領導的稱贊。因他掌握了燒窯溫度,并能準確地觀察火候、煙色,燒制出的陶器深受陶器愛好者青睞。在當時人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他一年能成交1000余件。
彩陶作品“漂洋過海”
康新田一家共有六口人,老兩口外加三女一兒。父業子承,他的兒子康存良作為家里第三代陶藝制作傳承人,制陶手藝目前也爐火純青。由于父子倆的默契配合,近些年,父子倆成功復制仰韶文化類型的人頭型彩陶瓶、廟地溝類型腹盆、馬家窯類型尖底瓶、罐等彩陶30余種6000余件,燒制出的部分彩陶作品被市、縣等相關部門送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以及日本、英國等國家,博得眾多專家學者的好評。2005年,康新田的事跡被《全國民間藝人大辭典》收錄。記者在他家一間屋子里看到,在沒有鋪被褥的炕面上、地上,擺放著許多造型美觀的彩陶作品。由于康新田、康存良父子二人在制陶業上成績斐然,2006年,兩人被省人事廳評定為甘肅省農村實用型人才副高級職稱。說起身份的轉變,康新田撓撓頭說,自幼隨父學藝沒上過一天學,他做夢也想不到,大字不識一個的他竟還能當上“副教授”。
精美彩陶想獻奧運
采訪結束時,康新田給記者講述了他的一大心愿:自己燒陶一輩子,既然他的陶制品深受眾多陶藝愛好者喜歡,他想從近幾年自己滿意的作品中精挑細選56件作品,代表我國56個民族,獻給北京2008奧運會。這56件彩陶上的紋飾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不同文化時期各自不同的彩陶紋飾,讓世人透過他的作品來了解中國彩陶文化的博大精深。康新田想通過本報報道,渴盼完成這一夙愿!
秦安縣文化館馬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康新田想給北京2008奧運會獻彩陶的愿望他很支持,但奧運會收不收民間獻的東西他不知道,即便可以收,將通過哪些環節、以什么方式收取,目前無從知曉。不過,作為當地文化部門會努力聯系,盡可能幫助康新田完成心愿。
文/圖 本報記者 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