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教育迎來和諧發展的春天
千秋偉業育棟梁
——訪秦安縣縣長王東紅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增祥 通訊員 張宗良 王新莊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提高隊伍素質,強化內部管理,全縣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迎來了和諧發展的春天。就此,記者日前采訪了秦安縣縣長王東紅。
記 者:近年來,秦安教育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逐步走上了和諧發展的路子。請問王縣長,“十一五”期間,秦安教育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績?
王東紅:回首“十一五”,秦安教育主要在以下幾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
——“兩基”成果鞏固提高。該縣堅持將“兩基”作為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公共資源配置、財政支出、城市規劃和建設上優先考慮教育,嚴格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實施“控輟保學”工程,努力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2010年,全縣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分別達到99.70%、97.49%、99.81%和95.03%。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分別達到98.90%、96.23%、99.98%和55.36%。 ——素質教育穩步推進。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學為主”的原則,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落實國家對體育課程的規定,廣泛開展群體性學生體育活動,加強對學生課余體育訓練、競賽活動的指導和支持,努力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深入開展以新課程改革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引導教師注重對教育教學過程的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優化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通過組織開展中小學學科教學觀摩研討會,組織骨干教師送教下鄉活動,開展“優質課”評選等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有效地促進了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小學畢業會考三合率、初中畢業會考六合率、高考二本上線人數每年呈上升趨勢。2008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406人,2009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614人, 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802人,上線人數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二,2010年與2009年比較,上線人數增加188。 ——督導評估扎實有效。建立縣四大組織領導督查和教育主管部門檢查評估制度,完善教育督學和督導評估制度,采取下基層、進課堂、查資料、問學生、訪教師、總結反饋等方式細查細訪細評,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要求和整改時限,有效促進了全縣中小學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師隊伍不斷加強。以師德師風建設為突破口,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多層次的能力提高培訓,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三年來,通過“走出去”培訓校長218人次,培訓教師2400多人次,參加“國培計劃”和“網絡研修”培訓教師達1600多人。通過多層次的教師培訓,廣大教師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有了顯著提高。目前,全縣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39%、97.58%和83.98%廣泛開展 “十佳學!、“十佳校長”、“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十佳師德標兵”創評活動,有力的激發了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三年來,實施項目學校91所,項目總投資1.24億元,新、改建校舍建筑面積11.53萬平方米,其中消除危房4.21萬平方米,落實學校建設用地510多畝。劃撥學校建設用地313畝,完成了縣二中、縣職校、興國四小、興國一小、興國三小改擴建工程,興國中學、興國二小、縣第二幼兒園搬遷新建,啟動了縣一中改擴建工程,橋南初中建設項目,辦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認真落實 “四統一”、“六不準”招生政策,建立目標責任制,完善激勵機制,加大聯合辦學的力度。嚴格落實國家助學政策,拓寬就業渠道,積極爭取扶貧部門的“兩后生”技能培訓補助金,建立學費減免制度,努力為中職招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力的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記 者:請您談一談今后秦安將采取哪些措施,更好的推進全縣教育和諧發展?
王東紅:好的,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是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該縣確定的工作落實年,為了切實做好今年以至今后一段時間的教育工作,秦安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以改革創新、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為目標,著力推進“十大行動”,促進全縣教育和諧發展。
——推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行動。堅持四個“禁止”,即堅決禁止譏諷、歧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堅決禁止向學生推銷教輔資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學生、家長財物等以教謀私的行為;堅決禁止在教研工作中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違背學術規范、侵占他人勞動的不端行為;堅決禁止亂辦班、亂補課、亂收費等敗壞教師聲譽等失德行為。強化學習培訓和考核管理制度,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好新課程改革,轉變學生培養模式。充分應用好現有設施設備,提高學校應用現代化手段的軟實力。突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堅持課堂第一,始終立足課堂、緊抓課堂、研究課堂,做到教學在課堂中實施,智慧在課堂中體現,問題在課堂中解決,效益在課堂中生成。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探索和解決對學生評價方式。按照“抓小學,強初中,促高中,整體提升全縣教育質量”的思路,建立“教師自控、教研組測控、學校調控、主管部門監控、社會力量協控”的質量監控新機制。 ——推進教研教改進課堂行動。以縣教研室為主導,深入教學第一線,立足實踐、聚焦課堂,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引領教師實施新課程,用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師實踐新課程,努力構筑師生共同發展的高效課堂;強化學校教研教改工作,完善評價考核措施,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研教改的熱情,真正做到立足課堂、研究課堂、改進課堂、創新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推進教育拔尖人才培養行動。按照“精心培養、嚴格選拔、合理分布、動態管理”的原則,開展教育拔尖人才培養行動。加強培養選拔后的培訓和考核,發揮教育拔尖人才在縣域教育發展中的中堅作用,夯實教育人才金字塔基礎。實行動態管理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教育拔尖人才考核管理制度,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省、市、縣名師(包括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一批具有研究生學歷及以上的課任教師。發揮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模范帶頭作用,構建一條適合教育拔尖人才發展的成長路線圖,形成一支能夠擔當秦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人才隊伍。 ——推進貧困學生救助行動。繼續完善救助貧困學生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做好貧困學生生源地貸款工作,落實好國家各項救助政策。按時足額撥付“兩免一補”資金,保證學校正常運轉,堅決查處亂收費行為,減輕學生家庭經濟負擔。逐年擴大“貧困高中學生生活補貼”覆蓋面,落實中職學生生活補助政策,鼓勵高中學校、中職學校減免孤兒、單親等特殊困難學生的學費。 ——推進教育督查評估行動。緊緊圍繞 “監督、檢查、評估、指導”職能,積極推進有效督導。針對中小學突出問題,強化專項督導措施,保障素質教育全面實施。以規范辦學行為為重點,開展綜合督導。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制度的實踐與研究,規范督導行為,傾聽學校反映,真心實意幫助學校排憂解難。 ——推進教師支教行動。進一步完善“城鎮支援農村,近郊支援邊遠,強校支援弱!钡娜h教師支教制度,扎實開展教師支教活動。每年組織100名局直學校教師對口支援山區小學;100名各鄉鎮中心小學和超編小學教師對口支援本鄉鎮山區缺編小學,支教時間為一年。嚴格執行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晉升高一級教師職務,必須有在農村中小學任教一年以上經歷的規定。通過開展支教行動,充實加強偏遠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全縣教育均衡發展。 ——落實中小學校舍安全維護行動。建立健全校舍管理制度。建立校舍安全預警體系,制定防險救災應急預案,切實做好防洪、防風、防爆、防雷、防火等安全防范工作,提高校舍綜合防災能力。 ——推進校園周邊環境整治行動。以“構建平安、和諧校園”為出發點,以學校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為工作重點,堅決打擊和取締違規網吧、游戲廳、歌舞廳等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娛樂場所。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整治活動,著力解決我縣校園及周邊環境存在的安全隱患,為保障學校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和師生身心健康營造良好氛圍。 ——推進社會各界幫扶教育行動。廣泛宣傳,為教育的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多方協作、整合資源,形成幫扶合力。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優勢和政策引導,調動優勢行業、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和辦法開展援助行動,形成全縣上下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風正勁足帆正揚,科學發展譜華章。秦安教育事業經歷了一次次的蛻變,正朝著和諧發展的方向邁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堅定爭創一流的信心和勇氣,牢固樹立“服務基層,服務學校,服務師生、服務社會”的“四服務意識”,以抓“三評”(學生評老師、家長評學校、社會評教育),正“五風”(即:正考風、正學風、正教風、正校風、正行風)為動力,大力發揚“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供、社會苦幫”的“五苦”精神和秦安教育精神,苦練內功,堅定走內涵式提升教育質量的路子,努力譜寫秦安教育新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