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家洼墓地全貌。 本版照片由王山供圖 | |
 |
銅壺 | |
 |
純金腰帶 | |
秦安王家洼戰國西戎貴族墓地最終落選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樣的結果,難免遺憾。
占地10萬平方米的王家洼墓群,對于研究戰國時期秦國戎人貴族墓葬以及戎人分布情況、文化發展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命運多舛的墓地
盜洞,一處,兩處……
2009年8月,當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王山踏進占地10萬平方米的王家洼戰國西戎貴族墓地時,放眼望去,暴露于陽光下的盜洞就像一張張 “血盆大口”,似乎要把陽光也一并“吞噬”了。顯然,這里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了。而不止一處的盜洞則意味著這個墓地被洗劫的程度不淺。
“后來,據相關部門探測,已經發掘的10座墓地和未發掘的20座,基本上都被盜墓賊掃蕩過了!蓖跎秸f。
王家洼墓地的發掘,有點“成也盜墓賊敗也盜墓賊”的味道。
墓地的發現是在2009年年初,當時秦安縣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位于隴城鎮五營鄉的王家洼村有墓葬群,幾個月后,墓群被縣上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這之后,王家洼墓地頻頻遭到盜竊。據秦安縣文物局局長趙金貴介紹,2009年8月上旬,秦安警方在王家洼墓地當場抓獲一批盜墓賊,并收繳被盜的戰國時期車馬上的裝飾品文物等幾十件。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護墓地,王山他們開始了搶救性發掘。
“文物點主動發掘的比較少,多是配合基礎建設的發掘!蓖跎浇忉屃藶楹萎敵醢l現墓群后沒有立即展開發掘的原因。
據王山介紹,鉆探確定王家洼墓群共發現墓葬30座,從2009年8月到2010年,他們共發掘墓葬10座,除編號為M2、M5、M6、M7、M8的墓葬沒有遭盜掘外,其余的都被盜掘。該墓葬形制可分為兩大類,大多數為階梯式墓道豎穴偏洞室墓,而這一類墓葬又可分為一側有階梯和兩側有階梯兩類;穴土坑墓的數量較少,僅發現兩座。豎穴均呈東西向的長方形。普遍有殉牲現象。
“從目前已發掘清理的墓葬來看,該墓群的性質與張家川馬家塬墓群極其相似,我們推斷這兩者應該都是戎人貴族墓葬,但分屬兩個不同支系!蓖跎秸f,王家洼墓群與張家川馬家塬墓群相距50公里,和張家川馬家塬相比的意義,就在于王家洼墓地的發現與發掘,對于研究戰國時期秦國戎人貴族墓葬以及戎人分布情況、文化發展等是一種補充。王家洼墓地也是繼張家川馬家塬后發現的第二處戰國時期秦國戎人貴族墓群遺址。
秦穆公的遂霸西戎
公元前628年,戰國時期西北地區惟一諸侯大國秦國與強國晉國進行了一場戰事,在一個叫殽地的地方,晉軍大敗秦軍。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此役中秦軍無一人逃脫,率軍的三名將軍也做了俘虜。
敗北的結局,讓雄才偉略的秦國之主秦穆公意識到:東進的戰略意圖還不“成熟”。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秦穆公隨即調整戰略,揮師西向,全力伐戎,在西部大幅度開拓疆土的同時,意在為秦國營造一個廣闊而穩定的后方。
“甘肅自古為羌戎之地,西戎、西羌是這塊土地上古老的居民。他們是生活于山林草原地帶的游牧及牧獵部族,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大都尚未形成較固定的部落,以禮與法為核心的貴族行政體制也還沒有產生。牧獵為其基本生存方式,在一定范圍內活動,有首領酋豪。據《史記·秦本紀》自商代后期述秦事,說秦人近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由東方遠徙至隴山以西,而隴山以西歷來是諸戎集中活動的區域。從秦人遷徙至隴,就面臨著與羌戎等少數民族在斗爭和融合中站住腳跟發展自己的任務!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汪受寬教授說,甘肅境內的西戎諸部,大都在春秋戰國時期被日益強盛的秦國所征服,《左傳》、《史記·秦本紀》等文獻記載有秦穆公“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典籍。
汪受寬說,據史書記載,秦穆公采納了朝廷內史的建議,給戎王送去“女樂二八”和優秀廚師,誘使戎王整日沉迷在歌舞宴飲之中,同時迫使戎王使者由余降秦,成為秦國攻伐諸戎的謀士。在外有長期對戎斗爭積累的經驗,內有洞悉戎幫內情的由余的雙保險之下,秦穆公的伐戎行動進行得自然十分順利,秦軍一路所向披靡,眾多戎族一一降服。
而據記載,早在西周末年,秦人就與戎人在王家洼墓地所在的隴城鎮進行了一場大戰。當地流傳,位于隴城鎮西南的西番寺就是那一次戰事之后,滅了戎的秦人怕盤龍山王氣助戎不絕,按風水說“挖洞修廟以泄王氣”而修建的。
局部性的大發掘
王家洼墓地1號墓的墓主人被初步判斷為女性,年齡大約在25歲到30歲之間。
“這座墓葬是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一個寬約0.5米的橢圓形盜洞,由地表直至該墓底,被盜的情況十分嚴重。”王山說,在這座墓葬的墓室口,他們發現被盜墓者丟棄的人頭骨一具及人骨若干,在對盆骨等進行化驗后做出了性別年齡的論斷,至于其身份,暫時無法考究。
從1號墓中出土了一個高40厘米的銅壺,“銅壺上鑲著綠松石,表面有十條突兀而起的棱形,它的價值應該是很高的,銅壺一出土就被借去展覽了! 王山說,就目前來看,還沒有見到第二個和它一樣的。這個銅壺應是一種酒器,用來裝酒。在當時陶器是應用最廣泛的,是主要的生活用具,青銅器一般都是用作禮儀、祭祀之類的,生活中并不常用。某種程度上而言,陪葬物為青銅器的,也多是貴族王室,尋常百姓人家多是以陶器為陪葬品,青銅器很少,主要是陪葬不起。
《甘肅通史》說,從夏代到春秋時期,青銅鑄造代表了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高度,青銅產品因其優異的物理性能而成為貴族階級的寵物,因而炫目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經濟生產到軍陣交鋒,從飲食居行到禮儀祭祀,青銅器都不可或缺,最終升華為貴族社會統治體制與宗教理念的物質表征。
那么,連不值錢的陶罐子都盜的盜墓賊為什么就舍棄了它?
“在發掘中我們發現,在1號墓葬中,除過這個銅壺之外,還留著一個銅壺的印子,而這兩個銅壺相距很近,只不過幸存下來的這個銅壺被藏在墻后面,只要盜墓賊再挖進一些,我們就見不到它了。”
據王山介紹,此次王家洼墓地發掘的10座墓葬中,其中三座有人骨。從新石器時期就出現的屈肢葬也出現在這里。“屈肢葬在甘肅境內許多古文化類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它最興盛的時期在東周時期。在已經進入文明時代的秦人墓葬中,這種葬式也被庶民大眾所普遍采用,其特點是,不論仰身還是側身,死者軀體都呈蜷曲狀,大腿前屈,小腿后屈,蜷曲特甚者,大腿面緊貼腹部,腳后跟緊靠臀部。這是一種入殮時用強力故意造成的姿態!
《甘肅通史·先秦卷》說,關于屈肢葬的宗教含義,研究者做過多種解釋,有胎姿說,認為意在使死者恢復生命的初始狀態,即在母腹中的姿勢,以象征死亡向再生回歸;有睡姿說,認為意在使死者處于睡眠休息的自然狀態,以表示死亡是一種舒適的長憩;有奴姿說,認為意在使死者保持奴隸的卑屈狀態,以表示在冥世中人將恭順事主等。
5號墓葬發現的一具人骨,因為盜墓賊的原因,缺失了一些關鍵性的人骨,所以連性別也無法判斷了。
還有一具人骨是2號墓的。這具人骨被判斷為男性的年輕人!澳怪魅舜蟾乓簿褪侨豕诘哪挲g吧。”王山說這個墓葬里陪葬品達到了幾百件,鋪在年輕男子身上的裝飾品從頭鋪到了腳,數量居發掘的10座墓葬之首。其中,有刀、銅戈及一套沒有了弓的弓箭。
他是誰?是戎族的王子?還是驍勇的戎族貴族?恍若幾千年前,在那一場與秦人的激戰中,這個身背弓箭的年輕的戎族斗士,揮著刀戈,刀戈所到之處,鮮血飛濺,但最后,這個擅長使用戈、盾的勇猛之人也倒在秦軍的刀劍之下……后來,在這個年輕戎人勇士下葬時,隨同殉葬的還有他的那只脖子上掛著銅鈴的護衛狗,這個忠誠的牲畜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保護他的主人……
與2號墓葬緊鄰的3號墓葬是已發掘的10座墓葬中規格最高的,僅陪葬品中就有兩輛馬車。
“1、2、3號三座墓葬中都發現了馬車,從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它們之間沒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區別就是3號墓的馬車裝飾品最為華麗。這種馬車一般是單人或者兩人乘坐的,應該是用于日常生活而非戰車!蓖跎秸f。
汪受寬介紹說,馬匹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秦人的祖先非子就以會養馬而聞名,傳說周穆王西游見王母時,就是由秦人的祖先給趕的車。至于馬車,它不僅是人們日常代步運輸工具,更是構成軍事實力的基本要素。馬與車都是貴族顯示身份、炫耀權勢地位的重要標志。貴族不論爵位高低,出門總離不開車馬,爵級越高,隨從馬車越多越豪華,甚至他們死后都要在墓地殉葬數量不等的馬車,以期在另一個世界里使用。
隨著出土各類文物480多件的10座墓葬的回填,現在,王家洼墓地重新回歸地下,陽光下,一切歸于平靜。也許,只有殘留的幾口盜洞知道這里曾經發生了什么…… ■本報記者 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