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上,王東紅同志所作的縣委工作報告,全面客觀回顧了縣十四次黨代會以來秦安經濟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對未來五年秦安的科學發展描繪了恢宏壯麗的藍圖,與會代表感觸頗深、倍受鼓舞。9月20日上午,記者針對報告內容采訪了多位基層黨代表,他們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感想、看法和認識。

黨代表郭亞軍來自農村基層,現任蓮花鎮郭河村黨支部書記,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興奮地說,報告非常具有前瞻性,特別鼓舞人心,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富裕、民主、文明、和諧、幸福新秦安的壯美畫卷,未來的秦安必將是一個經濟更發達、實力更強勁、形象更靚麗的新秦安。同時作為一名長期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的基層代表,我也深切感受到這幾年我縣在扶貧攻堅、支農惠農、新農村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次會議給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報告中提出的“強基礎、調結構、興產業、扶龍頭、促增收”的總體思路,符合實際,切實可行。這個思路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想方設法推進新農村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說明縣委、縣政府在持續關注、積極解決“三農”問題,這對于一個基層農村干部來說,干勁變大了,信心更足了。

黨代表、千戶鄉鄉長王江岐對報告中提到的大力推廣“梯田+節灌+林果+全膜+路網”的旱作農業發展模式深有感觸,他認為縣委、縣政府的這一英明決策立足縣情,符合實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旱作農業發展模式的推廣是惠農、富農、強農的有效途徑,它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千戶梁旱作農業示范點距秦安縣城18公里,海拔1250米,涉及千戶鄉的千戶、四坪等7村2701戶11730人。圍繞“四化” 目標,堅持“五個結合”,在新修梯田內栽植優質蘋果6800畝,套種全膜玉米5500畝,新建集雨場7500平方米,區域內布設集雨節灌水窖400眼,整村推進,硬化路面,區域內形成了路成網、田成方、林成片的格局,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通過本次大會我們更加明確了發展方向,鼓足了干勁,我們一定把這次會議的精神帶回去,落實到以后的工作中,從實際出發,為全縣發展旱作農業樹立榜樣、積累經驗。

黨代表王明系王尹鄉黨委書記,他說:王東紅同志的報告高屋建瓴,操作性強,對今后五年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林果業作為我縣的特色產業,如報告中所說,“產業化程度不斷提升”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王尹萬畝優質蜜桃標準化基地涉及付山、胡坪、馬河三大流域,包括興豐鄉燕灣村,云山鄉潘河村,王尹鄉郭山、付山、尹川、張底、胡坪、南瓦、郝康、孫灣、馬河、李磨、趙梁等13村面積10000畝,其中付山流域6000畝、胡坪流域2700畝、馬河流域1300畝,春季按照蜜桃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打破農戶土地界線,統一放線,統一調桃優良品種栽植,完成了4000畝蜜桃栽植任務。我們要在黨代會的巨大鼓舞下,在工作報告的宏觀指導下,做大做強做精林果產業,走好路子,打出品牌,為我縣社會經濟的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黨代表白孝忠來自教育戰線,當校長已經好幾年了,十分熟悉教育管理和學校教學,他對報告中的教育部分的敘述非常關注,認為報告中“重視發展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高中教育質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加快教育布局調整,加大農村中小學改建、新建力度,努力促進教育公平。”這幾句話,可以看做是秦安教育未來五年的綱領性指導意見。他說:“兩基”工作是今年教育的重要任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嚴格實行“縣、鄉鎮、村、組”為一線,“教體局、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為一線的“雙線”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相關領導配合抓、負直接責任,工作人員直接抓、負具體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綜合目標責任體系。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兩基”的工作格局已經形成,工作進展順利。西川中學作為一所城郊農村完全中學,始建于1967年,原名“東風學校”。以“勤奮團結,文明進取”為校訓,形成了受教育者德育人人合格,智育高質量,體美全面發展的辦學特點。學校將以秦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為契機,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進“兩基”工作,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