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先爭優破解難題”系列報道之五
百花齊放春滿園
秦安縣重建設挖潛力出精品強品牌破解文化發展難題

秦安縣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努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進一步繁榮藝術創作,加快文化改革發展,著力破解制約全縣文化發展的難題,努力創文化大發展之先,爭文化大繁榮之優。

縣老年大學舞蹈班輔導教師路月琴說,老百姓的幸福不只是收入提高和物質上滿足,還要有精神文化。這兩年,縣上除興國文化廣場外,又建成了安家園子、鳳山公園和葫蘆河生態園廣場,為群眾健身活動提供了場所。現在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活動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秧歌、腰鼓、拳劍、太極、扇子舞、呼拉圈、交誼舞,各種類型的體育健身活動遍地開花,群眾的體育健身熱情實在很高。我們老年大學的學員們還經常參加全縣文藝演出活動。

文化基礎設施切實改善。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投入,近年來先后建成安家園子和鳳山公園休閑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完成了投資1500萬元的上關明清一條街改造工程;總投資2431萬元,包括文化廣場、人工水面、綠化亮化、文化墻等內容的葫蘆河生態治理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對鳳山古建筑篷萊閣進行了加固維修,完成了鳳山山體加固、棧道鋪設和路燈安裝工程;投資86萬元的文廟鄉賢祠和名宦祠維修保護項目主體工程竣工;圖書館新設了少兒閱覽室、綜合閱覽室、多媒體室等功能科室,建成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項目,目前館舍面積達1600平方米,藏書5萬余冊,被文化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圖書館”。對縣文化館院子采用青磚進行了鋪設,目前館舍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室外活動用地500平方米。

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近年來先后舉辦了春節聯歡晚會、秦腔名家演唱會、小曲演唱會、農民運動會、新年音樂會、愛國歌曲大家唱和“紅歌唱響秦安”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年組織開展“千臺大戲送農村”和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縣劇團年均演出達410多場(次);對各類農民自辦文化活動進行了扶持引導,形成了蓮花鎮馮溝村、隴城鎮鳳尾村等秦腔業余演出隊,郭嘉鎮暖泉村、安伏鄉安伏村等秦安小曲自樂班等業余演出團體和民間文化品牌。縣業余紅歌演唱團、興豐鄉付寨村連續多年舉辦春節文藝晚會,常年堅持在鄉間演出,進一步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建立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秦安小曲和女媧祭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殼子棍、彩陶制作技藝和麥稈編制技藝進入了省級保護名錄,扇鼓舞、彩繪泥塑、剪紙等12項列入市級保護名錄;成立了女媧文化研究會,舉辦了三屆女媧文化論壇;組織開展了“李白故里”采風宣傳活動,編輯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女媧文化論叢》和《李白故里在秦安論叢》;近日,秦安縣和秦安王尹鄉分別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近年來先后爭取到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資金360萬元,建成了千戶、王窯等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筑面積達4650平方米,實現了“鄉鄉都有文化站”的目標;在17個鄉鎮建成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層級服務點,分兩次在全縣428個行政村建成了投資183萬元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建成農家書屋428個,配備閱覽桌1706套,辦公桌椅1706套,圖書、音像資料85.6萬余冊,使農家書屋覆蓋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在432個自然村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使15586戶8萬多農民群眾能夠收聽收看到中央和各省的47套廣播節目和48套電視節目。至目前,全縣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4.5%和93%,城區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2000戶;配合院線公司組建了25支農村電影放映隊,每年放映各類電影5388場(次),確保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普及率達100%.

文學藝術創作繁榮發展。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創作了一批地方特色濃郁、有一定藝術水準的文藝作品。以秦安小曲為表演形式,先后創編了《殺雞宰鵝》、《村官浪漫曲》、《風雨貨郎情》、《情系學子》、《鶯鶯拷紅》、《生日》和《草根》7個現代小戲,《殺雞宰鵝》先后獲甘肅省第六屆敦煌文藝三等獎和第五屆中國戲劇文學獎小型劇本二等獎;《草根》在全省紀念新中國成立90周年新創劇目調演中榮獲二等獎;創編了縣歌《桃紅大地灣》和迎賓曲《我愛我的家》,在全縣廣為傳唱。

新年音樂會

春節社火

少兒閱覽室

隴城鎮鳳尾村秦腔業余演出隊

蠟花舞表演

大地灣原始村落遺址

上關明清一條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