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先爭優破解難題”系列報道之七
鋪就產業致富路
秦安縣推進產業道路建設破解農村交通運輸難題

秦安縣在創先爭優破解難題主題活動中,注重在產業道路建設等方面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著力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十一五”時期,秦安縣農村公路通行能力顯著提高,完成通鄉油路8條163公里、農村通達通暢工程297條758公里,428個行政村基本實現通達,141個行政村實現通暢,全縣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464公里。

“路推了6米寬,以后車輛行駛很方便。種了蘋果,不愁賣不出去。”望著通往田間的大道,中山鄉七十多歲的農民李四元高興地說。

農村產業道路是農村道路網的延伸,是溝通村莊與產業基地、村莊與田地、田地與田地之間的道路。農村產業道路既方便農產品運輸、農業機械作業,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又能改善農業基本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秦安縣把實施農村產業道路建設工程作為改善農業基本條件,提高通行保障能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8月2日,全縣農村產業道路建設第一批工程率先在云山鄉高黨村、中山鄉香山村開工。此后,全縣17個鄉鎮的300個村產業道路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產業興”,已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

為了保障產業道路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專門成立了產業道路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縣級領導包鄉鎮、部門領導包村包片、鄉村干部包路段包戶的“三包”工作責任制。采取群眾自籌、以獎代補、部門幫扶、社會捐助相結合的辦法籌措建設資金,縣財政籌資100萬元支持農村產業道路建設,確保了工程順利實施。利用施工季節和農閑時機,統籌干部力量、技術力量和施工隊伍,制訂周密計劃,倒排工期,分解任務,靠實責任;強化質量意識,科學施工,安全施工。交通部門加大督查檢查力度,對發現的質量問題進行了及時督促整改。同時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全程指導,確保了建成的每一條道路都合格達標;做好技術服務和監督檢查,專業技術人員下派到一線,在道路的規劃和施工的各個環節中深入地指導幫助和檢查驗收,確保了建設質量,讓建成的道路能夠確實發揮應有的作用,真正成為方便群眾的產業路、富民路;幫建單位按照統一安排,把幫助建設產業道路作為今年幫扶工作的重點,各盡所能地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支持和幫助所聯系的鄉村開展道路建設工作。

至目前,興國鎮在李山等4村鋪開產業路8條6公里;中山鄉已完成香山等6村開展20條23.1公里產業路建設。全縣已實現基本通田間道路的村有 128個,共實施產業道路300余公里。形成了干支相接、環形貫通、縱橫交錯的田間農路網絡,構筑“干支相接、內通外聯、結構合理、設施完善”的農村公路體系,為農民致富增收鋪就通道。產業道路建設將徹底擺脫個別偏遠農村行路難、運輸難,影響和制約產業特別是林果產業發展的基礎性難題。

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張玉金說,實施農村產業道路建設工程,是縣委、縣政府為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善農業基本條件,發展農村經濟和特色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做出的一項的重要決策。交通運輸局充分發揮監管部門職責,全方位做好農村產業道路的規劃、放線、施工,保證了產業道路建設取得較好成績。

如今,走進鄉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條堅實而平坦的鄉村小道,猶如玉帶環繞在山清水秀的村落周圍。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可用機動車直接將其送到田間,客商的貨車直接從村道開到田邊收購農產品,一輛輛裝滿農產品的摩托車、平板車、三輪車不時從村道上駛過,農民群眾徹底告別了“人挑馬馱運送物品”的歷史,農村生產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