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起源于中國,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約在公歷的9月至10月初。按照中國的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也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于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拜祭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至于中秋節何時固定有八月十五日,根據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并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唐朝以后,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

在秦安,八月十五被視為是團圓的日子,如果離家不遠,一般這一天一定要回家和家人團圓,過中秋節。中秋節的習俗在秦安由來已久,在這一天,一家人都要吃月餅,因為在秦安人的觀念里,月餅圓圓地象征著團圓,吃了月餅就可以年年團團圓圓。
吃月餅一般在晚上進行,在此之前還要拜月,拜月其實就是在院子中央設一個大圓桌,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點上香,高燃紅燭,全家人集體拜祭月亮,然后由長輩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而后大家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傳說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供品一般要等到零點以后才可食用,傳說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天上的天狗會把月亮吃掉,如果家家擺上供品,天狗會把月亮吐出來,再來吃供品,這時,人們就可以把供品端去,這樣月亮就可以年年常在,供品也會被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