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問題整改”是檢驗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后,秦安縣以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作風建設,用實實在在的整改效果讓群眾看到了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秦安便民代辦服務群眾“零距離”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秦安縣針對群眾反映的“到村辦事不方便,程序不清,很耽誤時間”的意見,從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水平,解決群眾辦事困難出發,全面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辦和項目服務全程代辦制,變坐等上門為主動服務,變群眾跑腿為干部跑腿,由以往的“群眾向上跑”變成了“干部向下跑”,“分散辦事”變為“集中辦事”,“被動受理”變為“主動服務”,讓群眾辦事不再摸不著門、找不到人、走冤枉路、花冤枉錢。
一站式服務便民,服務結果確保群眾滿意。將便民服務作為工作落腳點,建立“鄉便民服務中心、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黨員農事代辦服務戶”三級“農事村辦”服務網絡,通過“黨員幫辦”、“村干代辦”、“鄉村聯辦”和“鄉干代辦”等方式,為基層群眾提供服務,基本實現“證件村里辦、小病村里醫、矛盾村里調、補貼村里領、農資村里買、書報村里讀、信息村里詢、技術村里學”。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公開和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對這項工作進行檢查和監督。實行村干部值班監督制度,由鄉駐村干部任監督員,村干部的值班和辦事考勤實行“三級”審核,接受群眾監督。

陽光服務惠民,服務內容體現群眾需求。將便民服務室服務群眾的主要手段定位在為民代辦具體事務上,把農村五保戶、無辦事能力人員、空巢家庭、城鎮三無人員、殘疾人、優撫人員、低保人員等弱勢群體確定為為民服務代辦制的重點服務對象,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土地建房審批、農民養老保險、計劃生育審批、戶口遷移審批、農村低保申請、五保供養審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等24件實事列為代辦事項,通過遠教喇叭、公示欄、書寫標語等多種形式廣為民知。通過制作便民代辦服務聯系卡、便民服務政策咨詢卡和編印《便民服務指南》,將窗口涉及的服務項目、工作流程、責任單位、責任人員及職務、聯系電話、辦結時限、需提供的材料等內容進行匯編成冊,免費發放到各村,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知曉辦事時間及程序,做到一次性把資料準備齊全、一次性把事情辦好;群眾可以根據《服務指南》和聯系卡中的服務聯系手機號碼,隨時向服務人員咨詢各種政策法規、辦事程序和農業科技知識等,從而轉變了作風,提升了效能。
零障礙服務親民,服務制度保證群眾利益。建立公開、透明的告知制度,對服務項目、服務內容、申報材料、辦事程序、辦結時限、收費標準、聯系電話、經辦人、投訴電話等實行上墻公布,并設置了便民服務意見箱,有效地增強了群眾的外部監督。推行便民代辦服務首問負責制、登記備案制、專事專員制、限時辦結制、無償服務制、消帳評價制。通過組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登記困難群體資料、記錄“民情日志”和“民情臺賬”、發放民情聯系卡、開通社區民生服務熱線、設置“民情信箱”、 制作辦事流程,對一時解決不了的事情通過雙聯單及時告知,設立“民情QQ群”等方式,努力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困難互幫,讓老百姓從受理到辦結為群眾提供全程服務、規范服務,少跑一趟路,少進一道門,少找一個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想要辦的事辦好。截至目前,全縣17鄉鎮共有代辦員451人,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364件,答復咨詢560余人次,調解各類糾紛780余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