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安縣以群眾滿意度作為整改風向標,緊盯“四風”突出問題、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圍繞“五個突出”真抓實改促落實,以百姓辦事“零障礙”、服務百姓“零距離”、違規違紀“零容忍”的實際成效贏得民心。

突出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動真格。一是分解任務靠責任。縣委常委會多次研究縣委常委班子整改方案,對涉及文山會海、侵害群眾利益行為、群眾事難辦、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落實惠民政策縮水走樣、清理黨政領導干部企業兼職等21個方面48項具體整改任務開出方子,制定下發專項整治任務書,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內容、牽頭領導、責任單位和整改時限。縣四大組織領導帶頭把自己擺進去,以身作則,真抓真改,緊盯群眾反映強烈、表現突出、影響面比較大的問題,主動曬出“三公”經費、公務接待、文風會風等9個方面的問題清單,做到整改部署親自謀劃、整改方案親自把關、整改重點單位親自督導、突出問題親自過問,督促指導分管聯系的部門和單位在規定的時限要求內一項一項整治、一個一個攻堅,示范推動整改落實。二是掛號督辦促整改。各活動單位主要領導牽頭整改,以“四風”特別是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單位建設和自身隊伍存在的問題為重點,認真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對不同渠道反映的問題,第一時間查實整改,建立整改臺賬“掛號”;對每個問題都明確責任領導和主體“對號”;對已改問題及時“銷號”;對未改問題暫時“留號”,并將整改情況及時向黨員群眾通報,整改工作全過程置于群眾監督之下,做到整改有目標、推進有措施、落實有責任、完成有時限、結果有反饋。三是全面跟蹤重落實?h委派出15個整改落實督查組和6名義務監督員,采取回頭看問題、回頭看整改、回頭看落實“三回頭”工作法,確保整改落實不走過場、見到實效。至目前,共精簡會議22次,精簡文件、簡報70份(期),發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30%;清退辦公用房2285.88平方米!叭苯涃M支出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36.1%;清理評比達標表彰項目12個,減少各類領導小組、議事協調機構30個,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3項。

突出真改實改,聚焦四風出重拳。一是曬出清單強化改。從涉及“四風”突出問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三個方面的60個問題入手,分三批曬出“問題清單”,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和亂修亂建、城區環境臟亂差、交通秩序混亂、噪音擾民等問題,明確整改責任單位、整改時限和具體要求,做到立行立改。二是公開承諾兌現改。組織25個執法監管部門、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的“一把手”上電視,對證件辦理、項目審批等58項事項的辦理流程、收費標準、辦結時限等情況進行公開承諾,在《天水日報》上作出14項公開承諾,并對承諾兌現情況在縣電視臺、單位公示欄及時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建章立制長效改。從制度機制建設入手,先后出臺縣委常委會厲行節約壓減“三公”經費十條意見、聯系服務群眾十項制度、干部職工工作紀律十條嚴禁、規范和落實黨內組織生活十項規定等制度310多個。各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也出臺相應的便民服務制度70多個,解決辦事推諉扯皮、服務態度差、農村公共管理服務滯后、環境衛生治理臟亂差、工作落實不力等問題。通過“行風熱線”接聽群眾來電285個,解決反映的問題240個。四是媒體曝光追蹤改。在縣電視臺開設整改進行時、反對四風《關注》專欄,對“四風”典型案例等問題進行曝光;開辦《調查》專欄,對涉農惠農、教育教學、醫療衛生等民生問題進行追蹤報道,督促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讓廣大群眾不斷看到專項整治帶來的新成效。至目前,共播發反映人行道改造、鄉鎮產業路網、技能培訓等民生新聞386條。

突出結對共建,為民解難出實招。一是集中走訪聽民意。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社區及聯系點,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開展“進百村入千戶訪萬人”和在職黨員進社區志愿服務暖民心活動,通過民情懇談、基層夜話等方式,共訪群眾2.3萬余戶,收集社情民意28491條,建立民生訴求、困難群眾和穩定工作“三本臺賬”,結百家親、解千戶難、暖萬民心。二是化解矛盾促民和。針對鄉村影響穩定的不和諧因素,落實領導干部和部門解決群眾信訪問題的包案責任制,對所有納入化解范圍的信訪積案,落實一名包案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化解方案、一套穩控措施等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分層、分類排查矛盾糾紛,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調解在基層、感情融洽在基層。三是聯村聯戶解民憂。著眼群眾所急所盼,列出項目、責任人、時間表,全面落實惠民政策,狠抓“整村推進、產業化建設、勞動力轉移培訓”三個重點,積極推行 “產業結對幫扶”活動,幫助群眾解決上學、看病、就業、安居、飲水、行路、用電、通訊等民生問題,落實結對幫扶措施,關愛受災群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幫助基層理清發展思路,力所能及提供資金、項目、技術、信息等支持,改善生產生活基礎條件,拓寬增收門路,提高群眾發展致富能力。四是建強組織聚民心。結合軟弱渙散黨組織專項整治月活動,找出找準68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存在的服務意識差、班子內耗嚴重、村務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混亂等10類突出問題,采取縣級領導包點指導、鄉鎮黨政正職包點推進、縣直部門包點幫帶的“三包聯促”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行“四議三雙”工作法,幫助指導68個基層黨組織班子制定發展規劃,健全村規民約,完善服務制度,解決發展難題,幫助轉化提升。幫扶資金180多萬元,幫辦各類實事160余件。

突出便民利民,綜合施策強推進。一是選準“重點”快推進。把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有機結合,深入開展“清潔家園、美麗鄉村”活動,圍繞群眾反映的鳳山文化生態公園和葫蘆河生態公園設施破壞嚴重、保潔不及時,鄉村行道樹旱蟲、蚜蟲侵蝕嚴重、管護不到位,后期管理跟不上等問題,合理規劃、打造片帶、建管并舉,明確鄉村整治重點,進行綠化、美化和建筑風貌提升,全面提升鄉村生態綠化新形象。二是打造“亮點”起好頭。以建設“百里生態文化長廊”示范工程為抓手,把清理縣道、鄉道、集鎮街道、村主干道作為重點,對道路、衛生、經營秩序等開展集中整治,在人口密集地段增設垃圾固定填埋點12個,對重點區域和路段實行“三掃兩灑”,投資18.8萬元,購置垃圾桶80個,果皮箱188個,對興國文化廣場、成紀大道、解放路、北壇步行街、環城西路等主要區域和路段的垃圾桶進行維修更換,做到城區垃圾日產日清,各村垃圾一周兩清,推動農村垃圾處理經;、制度化、規范化。三是分段包干嚴整改。針對城區亂潑亂倒、亂貼亂畫、亂停亂放等城市“八亂”屢禁不止的問題,嚴格落實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包設施的責任制,采取分段包干、分工協作等措施,清理城區主街道公共區域內的“牛皮癬”400余處,對解放路及濱河路沿線違章作業洗車店和亂潑亂倒臟水理發店進行整改。四是搭建平臺優服務。以基層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為抓手,深入了解群眾需求,統一印制“愛心救助卡”,進一步強化村級服務中心的綜合服務功能,實現與便民服務、公共服務等有機融合,不斷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探索信息化服務新方式,建設以黨建工作網站為重點的服務信息發布平臺、以遠程教育網絡為重點的黨員教育平臺、以手機黨報為重點的黨內信息互通平臺、以微博和微信等為重點的黨群即時互動平臺,通過網絡陣地為群眾提供服務。

突出標本兼治,嚴查實糾下猛藥。加大監管查處力度,開展頂風違規違紀線索排查。一是堅決糾正和查處截留、擠占、挪用、騙取強農惠農資金等問題,切實解決在農村土地承包、流轉、耕地占補平衡、土地整治等環節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查處對群眾欠賬不付、欠款不還、“打白條”、耍賴帳問題3起,人數3人,拖欠錢款對象63人,涉及金額318090元。對全縣40戶農藥、種子經營戶進行專項檢查,查收違規農藥5公斤,沒收過期農藥72公斤,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農藥、種子流入農民手中,保障了農業生產安全。二是把各類資金項目納入統一管理,進行實時監控,對涉及項目及資金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清理修訂,完成閑置項目資金報賬225.5萬元,撥付質保金138.4萬元,做到“零持有、零報告,不漏一人、不留一卡”。采取“直觀看、具體問、鄰里訪、信函詢、信訪找、資料查”的辦法,著力解決錯保漏保、關系保、人情保和重復保,清退低保對象2725人,新納入低保對象2531人。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重點,糾正查處影響和破壞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共走訪企業30多次,解決實際問題20余件,查處影響和破壞投資發展環境的案件4起,落實各類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118.6萬元。四是以群眾反映強烈的秦南路等征地拆遷為重點,加大對農村土地征用、流轉的監管力度,糾正“未批先征”、“邊批邊征”、“以租代征”行為,拆遷安置群眾300戶2000人,治理拆除南柴市占道經營、映南街彩鋼棚54戶,有效維護了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五是以深入推進藥品“三統一”為重點,規范診療服務和收費行為,加強合理用藥監測,切實解決開大處方、開單提成和收受回扣、紅包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