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項集中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秦安縣把拖欠農民工工資、窗口單位服務缺位、公務人員不作為、城鄉環境臟亂差、城區交通秩序混亂和鄉村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等突出問題作為轉變作風、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實行“清單管理”,掛單督辦、陽光整改,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
創新機制管理,保障民工工資零拖欠。一是開展工資支付專項檢查。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對出現過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的用人單位實行重點監控和媒體曝光,檢查用人單位57戶,散發宣傳資料450余份,接受現場咨詢48人次,協調處理投訴舉報案件9起,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85人112.7657萬元。二是加大日常監管力度。通過在建筑工地設立“建設領域農民工權益告知牌”,設立維權服務窗口、公布舉報投訴電話、向重點用工單位發送聯系卡等形式,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及時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同時變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三是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全面推行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欠薪預警、工資支付協調監控和工資實名制發放等制度,不斷完善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長效機制,設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收取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84.5萬元,處理舉報投訴案件32起,立案查處及協調解決農民工工資1039.4499萬元,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突出整治重點,切實改善鄉村環境面貌。一是以美麗鄉村為抓手,著力改善人居環境。以310國道、清水河沿線“百里生態文化長廊”為主軸,以通鄉路、通村路、產業路為支線,以農村環境整潔為突破口,進行街景整治和道路改造,創建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2個,市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3個,縣級整潔村30個,投資1800萬元實施葫蘆河生態治理三期工程,栽植各類樹種600余株,治理河道34.5公里,新建堤防28.29公里。二是集中整治亂堆亂放物料、拆除亂搭帳篷行為。針對濱河路安家河段村民亂堆亂放建筑物料、亂搭帳篷的行為,對15戶當事人發放《限期改正通知書》,對拒不執行的10戶進行強制清理,清理椽檁500余根,磚瓦5車次,拆除亂搭帳篷 3家。三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積極推行村內民主決策運行機制。向村民發放倡議書,號召群眾參與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實行每15戶設置一個垃圾桶(箱),大力推廣“組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村莊保潔、垃圾清運處置體系和“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置模式,硬化巷道51.5公里,修建垃圾填埋場37處,垃圾房68座,清理垃圾930噸,鋪設排水管道1290米。
深入排查隱患,重拳整治交通頑疾。一是多部門上下聯動,深入推進集中整治常態化。把成紀大道設為交通嚴管一條街,以交通安全宣傳“五進”活動為載體,重點整治從事非法客運、存在安全隱患、影響城市管理的載客三輪車、電動四輪車,對200輛亂停亂放、占道作業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的車輛進行集中曝光,查處機動車超速400余起,查處涉牌涉證4起,扣留車輛30余輛次,排查客運車輛安全隱患19次。二是從創新制度機制入手,探索鄉村道路管護新途徑。按鄉鎮大小,從現有干部中選派工作人員6–20人,組建鄉鎮安監站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隊,采取劃段包干、分片負責的辦法,協助相關部門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生產監管;招聘140名管護人員開展農村基礎設施、文體設施維護和村級環境治理工作,有效解決了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管、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公共服務管理力量薄弱的問題。今年,秦安縣共投資到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管護4662.12萬元,涉及村莊巷道硬化38個,道路修建7個,排洪邊溝渠修建119個,橋涵75個,道路護坡修建36個,砂化道路13條 57公里,使全縣17個鄉鎮140個村組91370人直接受益。
加大監督力度,形成整改落實合力。一是加強食品藥品監管,落實經營主體資格責任。建立健全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電子監管制度,積極開展食品及藥械市場“四打擊四規范”活動,對監管的重點品種和餐飲單位進行“地毯式”集中治理,對19家藥品經營企業進行GSP認證跟蹤檢查,查處違法案件34件,下發整改意見書33份,罰沒款13.1萬元,收繳不合格食品1538公斤,沒收中藥飲片359公斤,全力消除安全隱患,有力凈化了食品藥品市場秩序。二是狠抓醫德醫風,著力改善就醫環境。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對醫院門診掛號、收費、結算等工作流程進行簡化,采取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藥品清單、價格公示等措施嚴控醫療費用增長, 邀請7名“兩代表一委員”深入醫療機構進行醫德醫風和勞動紀律明查暗訪5次,與去年同期相比,醫院門診診療人次增長6.41%,住院人次增長6.42%,人次均住院費用降低了16.91%,讓惠民陽光真正照在群眾身上。三是規范教育教學行為,著力解決農村子女上學難。建立義務教育監測評價結構和亂收費巡回督查制度,成立專項督查組,對全縣17個鄉鎮的中心小學逐一進行全面督導評估,開展亂收費專項檢查18次,查處并糾正學校暑期違規補課行為4起,下發督導通報26期。在隴城鎮試點建設集公寓、辦公、食堂等為一體的教育園區,新征建設用地28畝,建設教師周轉房2棟144套,通過校車接送教師到偏遠教學點教書,讓鄉鎮教師能夠安心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維護群眾利益,著力打造陽光政務。一是完善服務平臺,優化服務環境。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公開辦事流程,壓縮辦結時限、公開服務人員和服務內容,推行告知事項“雙聯單”,落實手續缺失的“二次辦結制”。通過組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登記困難群體資料、記錄“民情日志”和“民情臺賬”、發放民情聯系卡、開通社區民生服務熱線、設置“民情信箱”、 制作辦事流程,設置導訴臺等方便群眾辦事,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364件,答復咨詢560余人次,調解各類糾紛780余件次。二是推行效能管理。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職工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效能考評制、公示制及效能告誡等效能管理制度機制,在全縣各級便民服務大廳公布投訴電話和群眾意見箱,通過媒體力量定期或不定期明察暗訪、公開曝光民生領域的“四風”問題,問題整改邀請群眾評判,受理各類行政審批及服務類事項辦結率達100%。在后續整改督查中,縣委作風督察組對25家窗口單位進行體驗式明察暗訪,通報批評7人,辦理留言板群眾合理訴求1611件,辦理答復1426件,辦結率達88.5%。 強化制度約束,做到正風肅紀零容忍。一是健全制度機制,促作風轉變。出臺機關事業單位干部管理辦法、干部職工請銷假制度和督查考核制度,在鄉鎮試行朝九晚五錯時上下班制度,推行AB輪崗制,干部在群眾集中辦事的中午正常上班,有效破解了群眾辦事找不到人的問題。強化紀律監督,現場督辦28個部門和單位解決突出問題36項,下發督查通報12期,涉及單位52個,整改落實24項。二是加大督查力度,提高執行效能。建立服務行業公眾評價制度,將“兩代表一委員”及群眾代表等作為評價主體,共開展明察暗訪364次,查找問題152個,制定整改措施239條,解決實際問題101個。對17個鄉鎮的54個行政村的村級財務、農村低保、五保供養、“一事一議”等群眾關注的惠農政策落實及集體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交叉檢查,發現問題23個,現場整改18個,審計惠農資金515.88萬元。三是開展正風肅紀專項行動。采取輿論引導、自查自糾、專項檢查、建章立制等措施,著力改進機關干部作風。今年以來,組織力量開展明察暗訪8次,清理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7項,清理清查出“吃空餉”人員2人,對存在問題的鄉鎮、部門和單位跟蹤督查32次;對存在問題整改不力的誡勉談話3人,警示談話2人,提醒談話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