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項集中整治行動中,秦安縣把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增強基層為民服務能力作為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的著力點,下大力整治城鄉“八亂”、衛生死角,力推城鄉環境相貌大晉升。
一是以美麗鄉村為抓手,著力改善人居環境。以310國道、清水河沿線“百里生態文化長廊”為主軸,以通鄉路、通村路、產業路為支線,以農村環境整潔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嘗試建立“政府補一點、集體拿一點、群眾出一點”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維護資金多渠道籌集機制,積極實施農村連片整治項目,為6個鄉鎮18個行政村聘請了義務監督員、保潔員和清運員,設置配套環保設施運行管理專項經費,進行街景整治和道路改造,創建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2個,市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3個,縣級整潔村30個,投資1800萬元實施葫蘆河生態治理三期工程,栽植各類樹種600余株,硬化巷道51.5公里,鋪設排水管道1290米,治理河道34.5公里,新建堤防28.29公里,實現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葫蘆河流域生態環境整治有機結合。

二是堅持日常整治和集中提升整治相結合,積極推行村內民主決策運行機制。以公路沿線和達標村為重點,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向村民發放倡議書,號召群眾參與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實行每15戶設置一個垃圾桶(箱),大力推廣“組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村莊保潔、垃圾清運處置體系和“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置模式,修建垃圾填埋場37處,垃圾房68座,清理垃圾930噸,針對部分村莊存在雜物亂堆、垃圾亂丟、污水亂排等現象反彈回潮,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推行網格責任區管理,加大對轄區村莊開展“三清潔”工作巡查、整治的力度,劃定標準統一的集中圈養區,專供村民雜物整齊堆放、家禽集中圈養,徹底解決居民雜物無處可放、家禽亂跑、家禽糞便亂排等難題。投資18.8萬元,對興國文化廣場、成紀大道、解放路、北壇步行街、環城西路等主要區域和路段的180個果皮箱進行維修更換。查處違反城鄉規劃許可、建筑施工許可的違法建筑,重視整治違規違法采石采砂行為,拆除中鐵十七局寶蘭客專項目部、安伏鄉等采石場7家,對區域內的砂場進行徹底停產整頓。

三是著力推進“治亂拆違”,重拳出擊解決“頑癥”。出動兩輛宣傳車大力宣傳,做足思想工作,在城區主干街道懸掛宣傳橫幅,建立“違建”信息上報制度,對占道運營的固定、暫時攤點進行“搬遷”和施行“守時定點擺放”,對沿街店、攤點施行“歸店運營”大奉勸,對不合法營運、亂停亂放、違章載客三輪車實行“勤管重罰,完善城區路途交通標志標線標牌。對成紀大道、太白街、興國路420余戶臨街鋪面進店經營進行專項整治,西濱河路南段設置果品臨時交易市場,解放路“臟、亂、差、擠、堵”現象得到徹底根治。設立北壇拆遷區臨時市場,對解放北路的占道攤點一次性進行取締,規范70余戶零散攤點入市坐商經營。取締廣場和南柴市馬路市場長期占道攤點120余戶,廣場及周邊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得到徹底改觀。強制拆除違章建筑14起,違規搭建的“彩鋼棚”和遮陽棚214戶,超門店裝修10起。對15戶當事人發放《限期改正通知書》,對拒不執行的10戶進行強制清理,清理椽檁500余根,磚瓦5車次,拆除亂搭帳篷 3家。

四是多方聯動,健全長效機制。以城區主要街道為重點,采取“全員、全覆蓋、全天候”的管理方式,通過增加環衛工人人數,更新環衛設施、實施責任承包制,落實獎罰等措施,堅持“三掃兩灑”,實行全方位、無縫隙滾動式作業,提高巡查頻率,實現了城區路面問題在路面解決,一線問題在一線解決。加強生活垃圾拉運后底灘的清理和垃圾臺點的管理,將房前屋后的廢物打掃、雜物擺放等歸入住戶職責區域,由住戶自行整理保潔,加大環衛監察力度,實行密閉式運輸,防止沿路遺撒,做到了垃圾日產日清。與3個建筑工地簽訂環境目標管理責任書,規范建筑土地的文明施工行為,與蔬菜批發市場、小商品市場、農貿市場3個主要集貿市場簽訂生活垃圾代運合同;對4個城鄉結合部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傾倒點派專人管理,及時清運;對城區9所公廁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對原天光廠門口、葫蘆河3號橋、西濱河路綠化帶、王尹路4處衛生死角組織人員集中清掃、清運;與6個住宅小區簽訂生活垃圾代運合同;與5個單位簽訂生活垃圾代運合同,實行修建廢物定點堆積、會集處置;嚴查修建材料占道堆積、工地敞開施工等行動,全部施行渣土、沙石、礦石隱瞞封閉式運送,對沿街鋪面產生的生活垃圾定時、定人、定車上門收集,以保證各責任區域環境衛生整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