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終把教育教學當做自己的神圣天職,以一個黨員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為人梯,在教育教學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績顯著。其感人事跡在《未來導報》、《教育周刊》、中央電視臺,天水電視臺,秦安縣電視臺,每日甘肅網等眾多新聞媒體多次報道。他,就是秦安縣第四中學骨干教師張杰。
師德高尚 信念堅定 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踏實勤奮,一絲不茍甘于清貧,埋頭苦干,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最為感動師生的是他舍小家為大家的人生追求和境界。97年張杰的父親患了重病,因為沒有錢及時治病,一拖再拖,導致老人病情惡化而轉成肝癌。就在老人病危的日子里,張杰也沒有丟下所帶的學生,沒有耽誤一節課。由于學生們臨近高考,正是“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時”,他說:“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私事而耽誤孩子們的前途”。晚上既要照看他病危的父親,白天又要給孩子們上課,他在30多里坑坑洼洼,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騎自行車來回奔波。有時候,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吃力地爬上半路的一個小山頂,趁著喘喘氣的間隙,他翻開《牛津英漢詞典》,溫習當天要上的課,可眼前總是閃現著父親蒼白的面孔,他哪有心思備課啊!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但是,當想到學校里還有幾十雙饑渴的眼睛在盼望著上課時,他耳邊傳來了父親叮嚀了不止一遍的話:“娃呀!當老師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不由得靜下心來,便毅然抹掉淚水,踏上了去學校的路。97年農歷四月初,他年僅56歲的父親帶著對親人的留戀離開了人世。母親因勞累過度和極度悲傷突發腦溢血,差點也離他而去,經治療命雖保住了,卻留下了偏癱的后遺癥。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中,他含著淚水,咬緊牙關堅守在高考攻堅的第一線,挺了過來。正是他的遭遇感動了其他教師,也深深地鼓舞了學生,學生們的學習更加努力了。就在這一年的高考中,他所帶的學生上線人數達17人,其中上重點線6人,這是四中高考史上較輝煌的一年。
愛崗敬業 傾情奉獻 張杰連續多年帶高三級四個班英語課,擔任班主任、兼高三級級主任、英語教研組組長,工作壓力大、任務相當繁重,回家后又要干沉重的農活,導致他身心疲憊。“天有不測風云”,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99年5月的一天 ,在趕往學校的路上,身心疲憊的他被一輛違章行駛的農用車撞倒,頭部、腿部多處重傷,全身多處粉碎性骨折,因失血過多,當場昏迷,生命垂危。由于傷勢嚴重,他被轉到了天水133醫院住院治療。躺在病床上,他只有一個想法:只要能活下去,他還是要教書,為了孩子有一個好前程,為了他們家庭的幸福,為了清水河這一方生他養他的熱土,要倒下,就倒在講臺上,決不能倒在手術臺上。憑著這種堅定地信念和頑強的意志,他終于挺過來了。當他帶著一身的傷痛和殘存在肢體內的鋼板,重新返校,走進教室時,在最熟悉的“老師好”的問候聲中,唰的一下,六十多位學生筆直挺立,六十多雙目光隨著他腳步的緩慢移動而移動,把他送上講臺。“Good morning, Mr Zhang”這句課堂禮貌用語,學生不知喊了多少遍,他聽了不知多少遍,但從這一次這一聲“老師好”中他明顯的感覺到有與以往不同的東西,同學們在歡迎他,問候他,祝福劫難后的他重返講臺,他想給同學們說幾句掏心窩的話,但無法用言語表達,雖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不由得兩行熱淚流了下來,他深深地向全體學生鞠了一個躬,這節課使他再次體會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形象的偉大,“塑造人類靈魂”的真正含義;也就明白了教學工作不能單靠教師的學識取信于學生、更重要的是要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老師只有用心來教,學生才會用心來學用老師的良心喚醒學生的良知,就會搭建師生之間的心橋,也就談得上以教師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關愛學子 無微不至 張杰在獲得第二次生命后,他更加勤奮工作,努力鉆研業務,一門心思撲在學生身上。他吃住在學校,經常和學生打成一片。他在緊抓近線生的同時,把目光投向學生中的那些弱勢群體,他關心貧困學生的冷暖,狠抓學困生的轉化。05年他帶的高三、2班學生馮肖峰,平時學習不夠努力,紀律渙散,經常在校外打撲克、喝酒、進網吧,不把學習放在心上,多次教育毫無效果,但他并未灰心。有一天晚自習,他發現他沒到校,晚自習后后,作為班主任的張杰老師不顧一天的疲勞,拖著疲憊的身體到校外馮肖峰的住宿查看,雨大路滑,不小心掉在水坑里,腳拐了,腿上原有的舊傷也隱隱作痛。當過路的學生扶著他一瘸一拐地敲開門時,正在打撲克的馮肖峰驚呆了,看著一身泥水,步履蹣跚的張杰老師,他慚愧地流下了淚水。從此以后,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發憤學習,當年高考馮肖峰以56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西北師范大學,當然像轉化這位同學的事還有許多,重要的意義是張杰的辛勤付出,使社會少了一個庸者,國家多了一個人才。
2008年,當“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張杰正在四樓給學生上課,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學生們都驚慌失措,教室里頓時亂成了一團。短暫的驚慌之后,張杰很快鎮靜下來,在樓房劇烈地搖晃中他指揮學生有序撤離。正當他準備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時,他發現角落的課桌下還爬著一位女同學,名叫楊旭芳。這個同學平時身體虛弱,時常有昏暈現象。在地震中伴隨著劇烈地搖晃,她早已臉色蒼白,癱軟無力,不能動彈。張杰轉身跑了回去,背起了楊旭芳才最后撤離到了安全地帶。5?12大地震給四川造成了大災難,秦安作為災區之一,震情也非常嚴重。張杰家里的三間瓦房也損壞嚴重無法住人,老母親與妻兒們只能住在門外的帳篷里,然而在學校組織的為災區人民募捐的活動中,他毅然不顧家中的貧困踴躍捐款,起到了一個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
辛勤耕耘 成績顯著 在育人的同時,他努力鉆研業務,函授本科英語,在全體學員中,攻堅克難,查閱資料,寫出達六萬多詞的全英式畢業論文,第一個在同期學員中拿到畢業證。在新課改中,積極主動地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張思中外語教學法和包天仁教授“四位一體”教學經驗,仔細認真研讀《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和近幾年高考試題,堅持訂閱《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英語報》、《中學生英語讀寫》、《英語學習》等專業報刊和雜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緊跟時代步伐,以適應不斷深化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作為教研組長,根據學校學生英語基礎差的實際情況,他總結了多年來好的教改經驗,推行了“低起點、小步走、常鞏固、多鼓勵”的教學原則,提高了班級整體英語水平,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在學校的“導師帶徒”活動中,對結對的青年教師從加強政治學習和提高業務能力方面指導,引導他們加強師德修養,熱愛本職工作,并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多年教學中的有益做法講給他們,促進他們的進步,現在已有十多名青年教師成為學科骨干。作為年級組長,他積極配合學校創造性開展工作,凝聚高三級全體教師的智慧和力量,為四中的高考能夠一年上一個臺階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辛勤耕耘,收獲豐碩的成果。從2004年到2011年,四中高考二本上線人數逐年增加,由18人達到41人。而他一直在高三代課,所代班級高考上線學生英語人均成績都在95分以上。最好的是08年,最高分136分(陳文霞,當年考入西北師大英語系,現任教于城市學院),人均達102分,這幾年他所代班級本科上線人數累計76人,其中上重點線14人,最高分為610分(趙建剛同學,他是應屆在城區學校讀書來四中的復讀生)。獨立學院本科上線人數達200多人。我校是一所薄弱的農村學校,能將有望考上大學的苗子手推,肩扛送進高等學校的大門,他和其他老師一樣問心無愧的同時,更加充滿信心,做好準備,在新的征程上既往如一的工作。
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黨員教師,張杰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他始終以一個黨員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全國優秀教師” 和“全國優秀班主任”,“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天水市師德先進個人” “隴原優秀鄉村教師”, “天水市最美鄉村教師”等的崇高榮譽鞭策著自己,團結帶動青年教師,自覺強師德,正師風,樹師表,修師能,熱愛本職。他以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諾言,體現了新時代一個光榮的人民教師應有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