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社會氛圍,今年7月以來,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了秦安縣第四屆道德模范暨“智慧秦安人”評選活動。通過基層單位推薦、社會推薦、個人自薦等方式報送,由各主管部門和單位初評申報的參評人選,經嚴格審核篩選、深入挖掘采訪、廣泛調查民意、多方征求意見后,確定了139名候選人。縣委外宣辦、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和“天水秦安發布”微信公眾號開設《道德模范》和《智慧秦安人》專欄,對部分道德模范和“智慧秦安人”候選人事跡進行宣傳展示。
秦安縣第四屆道德模范“孝老愛親”類候選人事跡展示
讓孝義之花開滿山村
——記王尹鎮陶楊村村民李慧玉
十一月的秦安大地,繁華與忙碌已經退卻,屬于冬季的顏色正在逐漸走來。蒼茫的大地之上,真正可以溫暖這個季節的唯有借著一端火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讓親情溫暖整個冬天。這段感慨,是記者在采訪王尹鎮陶楊村村民李慧玉時由所見而引發的,直到現在,記者還在為她所做的“普通”事所感動,為她的善良所折服,為她營造的和睦家庭氛圍而羨慕,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不過的鄉村婦女,卻溫暖了整個秦安的冬天。
李慧玉,女,漢族,生于1964年,家住王尹鎮陶楊村,是一個以種地為生的農民。她雖然沒有上過一天的學,卻打小就孝敬父母,一日三餐,按時奉上,病榻之前,任勞任怨,經過她的悉心照料,年近八旬身患疾病的公公身體依舊硬朗;在她的言傳身教之下,兩個孩子都如愿地考上了大學,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并很好地傳承了母親的優良傳統,經營著各自的和睦家庭。全村人只要提起李慧玉沒有一個不為她豎大拇指說她賢惠的。
時光回溯到30多年前,那時,剛20出頭的李慧玉嫁給了同樣年輕的王尹鎮陶楊村小伙何建平。自從進門的時候,公婆就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嚴重時走路都成了問題。但心地善良的李慧玉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勇敢地肩負起了照顧公公、公婆以及養育子女的責任,在她的心里,她一直認為,公公、公婆能把自己當親生女兒一樣看待,自己就應該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孝敬,再苦再累,也要把兩位老人照顧好,把孩子教育好,把家庭操持好。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月輪回中,李慧玉把做人的良知埋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上。李慧玉的公公常年有病,而且這一病就是十多年,全靠她們夫婦照顧護理。在這十多年的時間中,公公的病情從哮喘、支氣管炎、一直發展到肺氣腫、肺心病,她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新時代尊老愛親的含義。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李慧玉的公公逢人就說:“我之所以能熬這么久,全是托兒子、兒媳的福!”
李慧玉“數十年如一日”不怕臟、不怕累、不怕苦,任勞任怨地照顧公公、婆婆,凡是認識她的人,都能感受到來自心理的巨大震撼,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李慧玉卻用實際行動生動改寫了這句話。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那年的秋天,在公公病重期間,婆婆一個人下床時又滑倒了,髖骨碎裂,做完手術回家后。白天,李慧玉要在家做飯、照顧老人,還有一大堆的農活等著,晚上的時候更是寸步不離的予以照顧,陪婆婆聊天,晚上陪床,端屎端尿。冬天天冷的時候,怕凍著婆婆,就提前架上爐子、鋪上電熱毯等給加熱。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一天比一天好,連一個痱子也沒有生,遺憾的是,就在婆婆髖骨的傷病快要好的時候,卻不幸突發腦溢血去世,給李慧玉以及家人留下了永遠的傷痛。
多年來,身處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中,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困難,面對公公、婆婆的病,李慧玉心中也有過苦痛,生活也充滿累與憂,甚至還積勞成疾,腿關節時常疼痛,但李慧玉一想到他們是自己的親人,就勇敢地把這一份責任、親情與義務擔當起來。她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老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女兒,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在她看來,孝敬老人、照顧丈夫、疼愛兒女,讓全家人幸福,她自己才幸福快樂。
陶楊村書記王榮生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李慧玉雖然沒有干出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作為一名農村婦女,能幾十年如一日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照顧病榻之前的老人,教育子女,操持家庭,真的很不容易了。在她的感染下,陶楊村很多婦女都開始注重孝道,慢慢地全村的孝老風氣有了明顯的好轉,是李慧玉的孝心感染了每一個家庭,感動了一座山村。”
結束采訪之后,記者行走在回程的路上,大腦里久久呈現出的是一個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的形象,或許李慧玉真的沒有泣天感地的事跡,沒有感人肺腑的表白,李慧玉只是一位普通傳統的農村婦女。但是她用一顆金子般的心,用執著和堅韌,善良、孝順和勤勞,詮釋了中華兒女尊老愛親的美德。這或許是當前這個社會所真正需要的,也是她的高貴之處吧。 |